好学文苑网:经典文学资源分享平台
学段:职业成长  学科:文学  发布:2022-05-04  ★★★收藏章节〗〖手机版

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脍炙人口,开首便是“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通篇文章不过400余字,但情景交融,描绘了琅琊山之美景和作者为之乐而忘返、忘乎所以的心情。于是,琅琊山随着这篇千古名作而成为世人注目的名山了。

琅琊山古称摩陀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5公里处,距长江不远,又靠近京沪铁路,交通十分方便。最高峰不过317米,但远望山峰“耸然而特立”,近探山谷“窈然而深藏”。山中林木繁茂,花草遍地,山泉淙淙有声,洞穴神秘莫测。唐宋以来各代建筑众多,摩崖、碑刻有数百处。欧阳修之后,苏轼、王安石、曾巩、王阳明、文征明等各代名人留下许多诗文,使琅琊山名声大噪,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宋仁宗时,朝廷腐败,权贵当道。欧阳修等人力主革新财政,却在庆历五年(1045年)彼贬滴滁州。他与当时琅琊寺的主持和尚智仙结为好友,终日游于琅那山。智仙和尚在山麓建一小亭,欧阳修为之作记,记中写道:“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醉翁亭”由此得名。醉翁亭后屡遭破坏,但一再修复,现在醉翁亭成为琅琊山上第一名胜。

醉翁亭一带已成为一个布局精巧的园林建筑群,有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古梅台、览余台等九处风格各异,但相得益彰的古建筑,称为“醉翁九景”。醉翁亭前的小溪终年流水潺潺,清澈甘冽,曾称为玻璃泉。此泉即为《醉翁亭记》中所写的“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相传欧阳修每次上山,常见百姓饮用酿泉,也舀上一碗一饮而尽,连声赞道:“甘哉!美哉!”于是他与侍从“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摆开宴席,与村民喝酒行令,一醉方休。以后他在召集幕僚议事时,也用酿泉代替香茶,并称之为“与民同味”。

醉翁亭旁的宝宋斋为明代冯公愚所建,为的是保护苏轼手书“醉翁亭记”的碑刻。据说欧阳修写好《醉翁亭记》之后,曾亲自运笔,并凿成碑刻。周围百姓仰慕一代文豪,纷纷前去摹拓,竟使字迹模糊而不能久传。苏拭得知后,亲自为其老师的名作用正楷重新书写,每字有10厘米见方,端庆敦厚,并刻在一块2米多高的石碑之上,使得这一“欧文苏字”成为金石中精品。以后人们为了感谢冯公愚,又在宝宋斋旁筑一冯公祠以彰其护碑之功。

醉翁亭旁,遍栽梅树。其中一株古梅枝杆苍劲,引人注目。这株被题为“花中巢许”的古梅每年开花不与腊梅争先,却在春初与杏花同期含苞怒放,故又称为“杏梅”。尽管它不过几百年的树龄,但人们都相传是欧阳修手植,并借此树赞誉欧阳修清白高洁、不争权势、不重名利的气节。

走出醉翁亭,循长约一华里的琅琊古道上山,两旁古木参天,枝叶繁茂,荫天蔽日,满目苍翠。忽见刻有“峰回路转”四字的拱形牌楼,山势豁然开朗,有蔚然亭掩映在树丛之间。亭旁的深秀湖构成一幅绝秀的山水画,峰峦倒映在水中,令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意境。

过深秀湖可抵山腰之上的琅琊寺。此寺是琅琊山上最古老的寺庙,建于唐代。寺内的大雄宝殿、藏经楼等殿宇均雕梁画栋,十分壮观。附近寺庙建筑众多,如无梁殿、明月观、念佛楼、祇园、悟经堂等,成为佛教胜地,为名山增辉。唐宋时代,琅琊山上僧侣多达800余人。右寺内外尚有亭台20余座,或高或低,或前或后,或左或右筑于山上,处处入画。琅琊寺以上之山路上,还有不少幽洞深穴。雪鸿洞口的石刻“南无释迦牟尼”相传为宋大祖赵匡胤手书。洞内巨石嶙峋,深不可测,据说朱元璋曾带兵屯驻雪鸿洞内,直通金陵,神不知鬼不觉地攻下了南京城。归云洞的洞口被松柏、藤蔓所掩盖,更显得神奇莫测。

沿山上石级向上攀登可到达最高峰南天门。过去南天门上有碧霞元君殿和三座亭子,现虽已毁,但山顶却耸峙着一座电视塔,为古老的琅琊山增添了新的活力。在此远望只见限琊山上下满目苍翠,南望长江如带,西望钟山苍茫,北望大地锦绣,东有京沪铁路上奔驰的隆隆火车。人们在为祖国山河壮美而陶醉之时,不禁想起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