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文苑网:经典文学资源分享平台
学段:职业成长  学科:文学  发布:2022-05-06  ★★★收藏章节〗〖手机版

新批评本世纪 20年代发端于英国,30年代形成于美国,40—50年代在美国文坛占统治地位,参与新批评派活动的批评家中有很多都在大学担任教职,因此它是西方现代文学批评流派中学院味较浓的一个流派。新批评的直接开拓者是诗人、文学批评家艾略待和美学家、文学批评家瑞恰慈。1941年美国文学批评家兰色姆发表《新批评》一书,使新批评这一术语广为流传,并使其观点和方法昭然于世。新批评的代表人物除上述几人外,还有泰特、布莱克默尔、威姆赛待、利维勃特等人。

新批评之“新”,主要针对传统的社会学批评方式而言。传统的社会学批评把作品与作家、作品与现实的社会环境连作一体,对作品的评价既要考虑到作家的创作意图,也要考虑读者的阅读反映。新批评家普遍认为,作品应当被单独抽取出来,当作独立自主的批评对象,这样才能保证批评的客观性。作者的创作意图对批评来说无足轻重,因为作品一旦被创作出来,就与作家割断了联系,而且作家的创作意图与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是有区别的。仅仅根据作家的创作意图评价作品,批评会误入“意图迷误”。另一方面,读者的反应也无足轻重。读者的口味因人而异,藉此评价文学作品必然导致相对主义,漫无准绳,这也就是“感受迷误”。无论是意图迷误还是感受迷误,原因都在于忘记了批评的唯一对象——作品本身。作品本身,新批评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文本”。

所谓新批评,就是以“文本”为中心的批评,它专注于音韵、格律、文体、意象;它戴着放大镜去看每一个词,发展词与词之间的微妙关系,探究它们的隐喻与象征;它要求在词与词的语法关联中确定词的含义;各种修辞手段也是它重点研究的对象。以下两例或可增加对新批评方式的具体感受。艾略特写过一首诗,名叫《不朽的低语》。其中一段是:

魏伯斯特老是想着死,看到皮肤下面的骷髅;地下没有呼吸的生物,带着无唇的笑,仰身向后。

一位名叫燕卜苏的新批评家分析说,这里第二诗行结尾处的分号作用不明。若当句号读,“生物”一词是后两句的主语。若不当句号读,“生物”就和“骷髅”一样,是首句的宾语。这微小的差别使这首诗的意思变得含混了,因为它可以两读,两种歧义又复合在一首诗里。再如马克吐温的《汤姆索耶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新批评家注意到两书的叙事角度是不同的。前一书中,作者采用了较为传统的全知全能视角;后一书中,作者透过哈克的眼光看世界,并让哈克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叙述自己的经历。艾略特从对两书的比较中得出结论,视角不同是两部名著之间的根本差别,在《哈利贝克费恩历险记》中,哈克的诚实和社会的虚伪构成强烈对比,正是得益于视角转换的效果。

新批评对“文本”的界定值得一提,文本是“具有局部肌质的逻辑结构”。之所以用到“肌质”这个词,是在新批评家看来,文本是一体的,根本无法用所谓“形式”和“内容来加以区分。就像一个活人,精神和肉体不能分离。这种看法很有见地。但新批评家提出这一看法是为了否定注重文学内容的社会学批评。因此,考虑到这一背景,新批评还是把批评的重点放在了形式方面。一位新批评家马克肖莱尔就曾说过,“现代批评已经证明,只谈内容就根本不是谈艺术,而是谈经验;只有当我们谈完成了的内容,即形式,即作为艺术品的艺术品时,我们才是作为批评家在说话。”

新批评就文本所做的研究的确令人耳目一新。但它忽视了文学的外部条件,弃绝了文学批评社会的、历史的、道德的、心理方面的内容,因而产生了明显的偏颇。它在 50年代末走向衰落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