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 20年代的法国文坛异常活跃,新潮叠出。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即出现于此刻。1917年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在滑稽剧《迪勒茜娅的乳房》前言中首次使用“超现实主义”一词,他称自己的剧作是“超现实主义”戏剧,发出了文学变革的信号。但超现实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布勒东等人却是从“达达主义”运动中分化出来的,因此超现实主义与达达主义有深刻的渊源关系。
1916年罗马尼亚裔法国诗人查拉在瑞士成立一个以“达达”为名的文艺团体。“达达”一词是他从词典中信手拈来的,原是幼儿语言中的拟声词,没有特别的意义。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处于白热化状态,许多青年艺术家生活动荡理想破灭,从内心发出痛苦的呼号,对现实持激烈的否定态度。借用达达一同为自己的文艺团体命名,正表明他们对现实和对文学的虚无、否定态度。诚如查拉所称:“达达、达达、达达,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的嗥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的东西和不合逻辑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命。”布勒东早年积极参与达达主义运动,但他与查拉思想经历又有不同,他是学医的,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影响,并在 1906年会见过弗洛伊德本人,此后更成为他的学说的忠实信徒。他更主张把精神分析学理论引入文学创作领域。1922年,由布勒东提议召开了一次以“明确方针和保卫现代精神”相标榜的国际会议,会上他提出要在半醒半睡的状态下从事文学创作的主张。此后,又据此改变了原为达达主义文学刊物的《文学》杂志的宗旨,与达达主义文学公开决裂。1924年追随布勒东的一批文学家在巴黎聚会,于.. 10月成立超现实主义研究室,11月,布勒东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并创办《超现实主义革命》杂志,超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由此正式形成。
《超现实主义宣言》称:“超现实主义,阳性名词,纯粹的精神自动作用,人们企图通过这种作用,或用口头方式,或用书面方式,或用任何其他方式来表达思想的真正活动。在不受理性的任何监督下,排除任何美学或道德思考的情况下专写思想。”这便是超现实主义文学观的核心内容。在超现实主义者看来,现实是丑恶的,理性对人构成束缚,要战胜丑恶摆脱束缚,就必须对现实和理性进行“革命”,而这种“革命”又必须采取一种全新的方式,即寻找一种主观对客观的艺术超越。所谓“超现实”,也就是超越真实存在的生活,超越理性。它要求作家通过艺术的形式“更加清楚又更加深切地认识感官所感知的世界”。理性不能完成这一任务,“逻辑推理在今天只能用来解决次要问题”,“绝对的理性主义不容许考虑与我们的经验密切相关的任何事实”,所以理性必须被抛弃。这样,非理性的内心冲动便被当作摆脱束缚和进行革命的唯一有力武器。
在超现实主义者看来,文学创作也必须仰仗非理性的内心冲动。他们大力倡导“自动写作”法,将其称为“最纯正、最生动的表现形式”,并誉之为“神秘的超现实主义艺术的秘密”。所谓“自动写作”,即完全排斥理性的支配,使大脑进入催眠状态,运用做“白日梦”的方法调动和发掘平日久受压抑的下意识世界,并将其以表象和幻觉的形式随意地表现出来。布勒东是“自动写作法”的最早实验者。据他说,1919年的一个夜晚,他猛地想起一句话:“有一个人被窗子劈成了两半”,头脑中出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意象,随后,脑中又自动涌现出一些莫名其妙的意象和短语。他任这种意识漫流,事后追记下来,这便是超现实主义的第一个本文,这也是对自动写作的生动印证。超现实主义者认为自动写作最能接近人的精神本真状态。为保持这种状态,他们反对先设主题,反对“写作时受到哪怕是最小限度的自觉意识的影响”,声称要提防由于“疏忽之类的小小的差错”出现“过分明晰的文字”,甚至标点也是多余的,因为标点会阻碍“随心所欲的意识之流”。
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有布勒东、艾吕雅、苏波、乔治里伯蒙—德塞涅、罗伯德斯诺斯等。阿拉贡也是超现实主义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但后来转向左翼,加入革命文学阵营。布勒东等人由怀疑资本主义文明开始,到彻底否定客观现实,有强烈的反叛情绪,因而也一度与法共、苏共有过联系,又终因目标相去甚远而分道扬镳。他们的作品虽流露出追求新生与解放的想法,又深含空虚与绝望,并充斥着个人内心世界的混沌与紊乱。
20年代后期,超现实主义开始发展成为具有国际性的组织,影响远及美国和拉美一些国家。巴黎、伦敦、布拉格、纽约等城市先后多次举办过超现实主义展览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超现实主义者还创办了《霓虹》、《通灵者》、《缺口》等多种杂志。50年代超现实主义已成强管之末。1966年 9月 28日,布勒东逝世,超现实主义文学组织也随之宣告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