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形成于 20至 30年代,主要由一批活跃在上海文坛的作家构成。上海在当时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得风气之先,但也是西方思潮与中国封建余毒交杂,社会矛盾尖锐,阶级对立严重的地方。清末才子佳人小说、“五四”后的新才子佳人小说、上海滩的腐朽社会风气、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对海派小说的形成都有影响。鲁迅曾说,海派文学为“商”“帮忙”,从中不难看出它的格调。这是一种商业味很浓的文学。海派没有成立过正式的组织,也未发表过宣言,之所以人们将其视作一派,是由于海派作家在思想倾向、艺术趣味和创作方法上有着某些共同的特点。
海派代表人物有张资平、叶灵凤、穆时英、曾虚白等。他们都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并着力描写都市青年男女的种种爱情纠葛。有人统计 1928年前张资平 70多万字的小说中,写恋爱的就有 55万字。《梅岭之春》表现性爱与社会道德的冲突,《约伯之泪》反映社会地位悬殊而引起的失恋与痛苦。可惜这类作品并不多,大部分因缺乏社会内容而流于性爱游戏。《爱之涡流》中陈梅仙在丈夫死后屡次引诱小叔发生乱伦关系,《爱力圈外》里的女主人公菊筠发现丈夫被姐姐夺去,于是和家仆私奔,临走还偷了父亲的钱。《红雾》中的女主人公丽君一生先后和 4个男人发生关系,耽于肉欲的享受,而且相信,只有金钱能带来快乐。海派其他作家的创作也有以上特点。作品题材不仅取自花边新闻,小说中痴男少女、旷夫怨妇、情天恨海,一见钟情之类的描写也比比皆是。有的作品甚至追求刺激性的场面以至色情描写。穆时英的《黑牡丹》极力渲染一位女性妖艳的身材容貌,小说情节则是“我”与这位女郎在舞场的一次艳遇。海派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市民和有闲阶层的欣赏趣味。爱情自由与妇女解放本来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但海派作品与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中表现的性苦闷和妇女的婚姻恋爱悲剧不同。他们不去追究造成性压抑和婚姻悲剧的社会原因,对爱的描写流于自然变为写性,而他们对女子又缺少尊重和同情,往往将其视为“祸水”、“尤物”,对病态的性心理和性关系往往也抱着玩赏的态度。这就不能不使作品趋于低级和平庸。鲁迅曾指出张资平的恋爱小说特点一是情节离不开三角关系,二是作品中的女性大都主动和男性发生性爱,实际上这也概括了海派小说的普遍特点。而鲁迅严厉斥责 30年代初“极低劣的恋爱小说”已堕落为春宫照一般的“手淫小说”更是发人深醒。
海派文学与鸳鸯蝴蝶派在表现内容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不同在于海派更侧重都市,而且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有更紧密的联系。海派小说的表现手法是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而不是传统的。他们中的一些人接触过弗罗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有的作品运用了意识流和象征。淡化文学社会功利目的的唯美主义倾向和对性的自然主义描写,也可以在西方文学中找到源头。在某种意义上,海派文学是现代商业文化和拜金主义文学的先驱。它的艺术成就乏善可陈,但在揭示畸形的都市生活和腐朽的社会空气方面,又不能说一无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