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有关“景山坐像”的一系列问题还在进一步的探讨、研究之中,我们坚信:在不远的将来。这个“历史之谜”将彻底大白于天下。
(俞奭勋)
泰山无字碑是何人所立?
泰山极顶玉皇殿门外,有一方高6 米、宽1.2 米、厚0.9 米的长方形石表,白中透黄,形制古朴,石上无字,因此人们称之为泰山“无字碑”。对这方巨碑古人曾有吟咏,“东海长流石未枯,山灵爱宝隐元符。纵教烈焰焚经史,致使秦碑字也无”(明王在晋)。“荒碑无篆迹,山亦解亡秦”(清王乘笑)。“本意欲焚书,立碑故无字。虽云以身先,大是不经事”(清乾隆皇帝)。从这些诗句看来,泰山无字碑是秦始皇所立,且立碑意在焚书。
泰山无字碑果真是秦始皇所立吗?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 年),秦始皇开始第二次出巡,当他进入今山东省邹县后,“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刻所立石,其辞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这段记载提供的证据确凿,说明秦始皇在泰山上立碑是刻有文字的,绝不是无字之碑。焚书事发生在三十四年(公元前213 年)。秦始皇不可能在6 年前就有焚书的计划,可见,无字碑与焚书之举风马牛不相及。
秦始皇的泰山碑早已不存。现存岱庙的秦碑,是二世元年(公元前209 年)胡亥诏书,丞相李斯篆书镌刻的。该碑原立于玉女池旁,高不过四五尺,有222字。宋代刘跂曾摹其文,当时尚可辨认146 字。明嘉靖年间将碑移至碧霞祠时,仅剩29字。这方石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石刻之一,也是保存李斯手迹的珍品。元代郝经在《太平顶读秦碑》诗中盛赞李斯的书法“拳如钗股直如箸,屈铁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可见其艺术价值之高。顾炎武在《山东考古志补录。辨无字碑为汉碑》文中,将秦始皇碑与秦二世碑混为一谈,显然属考证中的失误。
泰山无字碑不是秦始皇所立,这是毫无疑义的。那么,这方石碑究竟为何人所立呢?看来立于汉武帝时是有可能的。
汉武帝即位不久,就有封禅泰山的念头。据《西汉会要。封禅》记载,“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汉兴已六十余岁矣,天下艾安,缙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而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草巡狩封禅改历服色事未就。窦太后不好儒术,使人微词赵绾等奸利事,按绾、臧,绾、臧自杀,诸所立皆为废。”这段记载说明汉武帝即位之初其所以未能如愿封掸,一是巡狩、封禅的仪式未制定好,二是窦太后暗中所阻,迫使鼓吹封禅的儒生赵绾、王臧自杀,以惩一儆百。这样,封掸之事便暂时搁下了。
司马相如的死,使汉武帝有了旧话重提的机会。司马相如死后留有一封遗书,力劝武帝上泰山封禅。于是,汉武帝召集五十余名儒生,讨论、起草封禅仪式。竟然数年拿不出方案来,因此,封禅之事又暂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