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对恐龙运动的速度的研究,科学家认为,恐龙即使以5-8千米/小时的低速行走,每天走12个小时,恐龙也能在两个月内行进3000千米。因此,恐龙群能够在一年只内实现南北之间的来回迁徙。
有些恐龙还在各大陆块之间迁徙。在白垩纪的部分时间里,北极是北美和亚洲之间的连接点,这样的陆桥使恐龙在两大洲之间的迁徙成为可能。化石证据有力地支持恐龙双向迁徙扩散的存在,因为现在已知的北美白垩纪的恐龙几乎每个科在亚洲都有其代表。例如,鸭嘴龙和角龙类恐龙就主要分布在北美和东亚,说明这两个地区,白垩纪晚期的恐龙群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在澳洲大陆和南极大陆上发现的几种恐龙化石,表现出与欧洲,北美的一些种类有密切的关系。说明这些陆块曾经是连在一起的,发生过恐龙的迁徙和扩散,在以后才慢慢地分开。
关于恐龙迁徙的理论,我们期待着更多更系统的证据来阐释它。
胃石具有磨碎食物,帮助消化的作用。爬行动物的牙齿与哺乳动物的不同,没有形态和功能的分化。哺乳动物有专门研磨食物的白齿(磨牙),对吃进的食物,特别是植物性食物进行充分的磨碎后,再由胃肠消化吸收。而爬行动物没有磨牙,同种动物的牙齿形态是相同的。爬行动物的牙齿只有咬切作用,一般没有蹍磨功能。没有磨碎的食物不易消化,养分难以吸收,特别是像地震龙这样的巨型恐龙,每天要吃掉数量惊人的植物枝叶,怎么才能消化?恐龙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获得了通过胃石去磨碎食物,帮助消化的特性。它们在进食时,同时吃进一些一定大小的石头,并且让这些石头保持在嗉囊和砂囊里。在囊壁发达肌肉的强有力的收缩运动下,石头对食物反复进行挤压,摩擦,最终把食物磨得粉碎。充分研磨后的食物在肠里经过消化分解,营养物质被肠壁吸收,经血液循环送到全身,供细胞利用,残渣形成粪便由泄殖腔孔排出体外。以上这些介绍便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些脑袋小,牙齿微弱的蜥脚类恐龙,是怎么样“加工处理”它们所吞进的大量食物的。
许多恐龙的化石骨架内,都保存有胃石。这说明,恐龙的消化过程与今天的鸟类的消化过程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