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文苑网:经典文学资源分享平台
学段:职业成长  学科:文学  发布:2022-05-06  ★★★收藏章节〗〖手机版
  • 背景色:
  • 字体颜色:
  • 字号: 加大
  • 默认
  • 前一章|87 / 185|后一章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

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

不待天明尽北飞。

李益诗鉴赏

这首《春夜闻笛》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归之作。

从李益今存诗作可知他曾到过扬州,渡过淮河,经过盱眙(今安徽凤阳东)。诗中“寒山”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战略要地,常为战场。诗人自称“迁客”,当是贬谪从军南来。诗意主要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发迁客的归思。

诗的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惹动士卒的乡愁,更搅动着迁客的无限归思,恨不得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后二句即用这一传说。

诗人非常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相当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显然,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艾:迁客的春光—— 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临。

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望,起兴别致有味;又借大雁春来北飞,比况迁客欲归不得,寄喻得体,颇具新意。而全诗构思巧妙,针线细密。题曰“春夜闻笛”,头二句却似乎在写春尚未归,所以有人“吹笛唤春归”,而迁客不胜其悲;后二句一转,用回雁峰传说,想象笛声将春天唤来,一夜之间,大雁都北飞了。这一切都为笛声所引发,而春和夜是兴寄所在,象征着政治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希望。在前、后二句之间,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现实到希望,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这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映之中,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唤春归开始,而以雁尽北飞作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怨望,含难言的怅惘。

王之涣《凉州词》云:“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盛唐边塞诗的豪迈气概。李益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其实相同,不过是说春风不到江南来。

所以情调略似边塞诗,但它多怨望而少豪气,情调逊于王诗。但委婉曲折之情,亦别具风致。

行 舟

李益

柳花飞入正行舟,

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

天晴共上望乡楼。

李益诗鉴赏

这首诗写得轻盈灵动,且有韵外之味。

前两句写景。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水流荡东去。粗略一看,颇似一幅闲适惬意的画面,细加玩味,方使人觉出其中自有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在。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常常因为“又是一年春好处”而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念。况且,柳枝还是古人赠别的信物,柳花入怀,自然会撩起游子思乡的愁绪。

如果说,诗人这种思乡的愁绪在前两句里表达得比较含蓄,不易使人体察,那么,后两句就表露得明显了。“闻道风光满扬子”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思乡心切,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 风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说,他不想看,也不愿看,因为他身处江南,心向塞北(诗人故乡在陇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而只能增其乡思愁绪。

既然舟行扬子江,不是为了赏景,那又为何而来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为登楼望乡而来。但读诗至此,读者心里不免又生出许多新的疑问:为什么要在“风光满扬子”的“晴天”才登楼望乡呢?诗中没有明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体会、玩味。

短短四句诗,委婉含蓄而轻灵动人,读之如嚼甘果,其味无穷。

写 情

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

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