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园
王维
古人非傲吏,
自阙经世务。
偶寄一微官,
婆娑数株树。
王维诗鉴赏
这是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漆园是辋川二十景之一。但这首诗的意不在描绘漆园的景物,而在于通过描写与漆园有关的典故,表明诗人的生活态度。
诗的前两句,反用郭璞《游仙诗》“漆园有傲吏”
的诗意。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载,庄子曾为漆园吏,楚威王遣使聘他为相,他不肯,反而对使者说:
“子亟去,无污我!”这就是后世所称道的庄子啸傲王侯的故事。郭璞称庄子为“傲吏”,其实是赞美他。
王维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认为庄子并不是傲吏,他之所以不求仕进,是因为自觉缺少匡世济国的本领。
这也是一种赞美,不过换了个角度罢了。显然,王维是借古人以自喻,表白自己的隐居,也决无傲世之意,颇有点彻悟的味道。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要做漆园吏这样的“微官”呢?三、四句“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含蓄地表露了自己的人生态度。这两句意思说,做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不过是形迹之“偶寄”而已。在诗人看来,只要“身心相离,理事俱如”(《与魏居士书》),就无可无不可了。做个漆园吏,正好可借漆园隐逸,以“婆娑数株树”作精神寄托,这样不是也很不错吗?《晋书》中有“此树婆娑,无复生意”的说法,“婆娑”用以指树,表明其枝叶纷披,已无生机。郭璞《客傲》中又有“庄周偃蹇于漆园,老莱婆娑于林窟”的说法,“婆娑”用以状人,形容老莱子放浪山林,纵情自适。王维用在这里,似乎两者兼而取之:说树“婆娑”,是以树喻人;写人“婆娑”,是以树伴人。总之,做这么一个小官,与这么几棵树相伴,隐于斯,乐于斯,终于斯,又还奢求什么呢?这就集中地表现了王维隐逸恬退的生活情趣和自甘淡泊的人生态度。
诗的用典自然贴切,且与诗人的思想感情、环境经历融为一体,以致分不清是咏古人还是写自己,深蕴哲理,耐人寻味。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王维诗鉴赏
这首《山中送别》诗,没有描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独具,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截然不同的角度。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以一个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从相送到送罢,跨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跨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都将它们留待读者补充想象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神伤,但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诗人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天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一起,就使这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字里行间。读者自会从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如何打发这漫漫长夜呢?
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使人想象无穷。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写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本该在相别之际向行人发问,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如此,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客套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跨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问那时归不归,又是从当前跳到未跨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的诗善于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表现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