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六句是作者在看到这一派大好风光时的感叹 ,是全诗的主干。“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 北门。”贾谊《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北方游牧民族常向南扩展势力,故“南牧”实含有侵略的意味 。“汉将”即指唐将 ,此是唐诗中的惯用法。
“北门 ”,即北方门户 ,《旧唐书郭子仪传》:“朔方,国之北门 。”这两句是警戒北方游牧民族,休得 南下侵略,因为强大的唐军正驻守在北方,是卫国的长城。诗句显得义正辞严,有凛然不可侵犯之概。为了加强气势,作者使用因果倒装法,将“胡人羊马休南牧 ”的警告语前置 ,放在主导地位上,以逆笔取势,显得更为有力。这两句初读时似觉与前四句有些脱节,但细味诗意,不难看出,它是承上“新水乱侵青草路 ”而来 ,由于雨水充裕,草原上青草长势茂盛 ,因而想到羊马南牧 。从内在联系上看,非常自然,非常紧密,在突然的跳跃中,隐含着细针密线的连缀。
最后两句 :“ 行子喜闻无战伐 ,闲看游骑猎秋 原 。”前一句是紧承第三联。如果说上一联中还隐含 着作者对战争的戒备心理的话,那么,经过打听,证实现在确乎停止战争了,作者的戒备心理也就随之消失,不禁欣然于怀了。一个“喜”字,生动地传达出了作者此时的高兴情怀。于是,他悠然地看着三三两两的游骑在草原上打猎 ,往来驰逐,心情轻松愉快。 一个“闲”字,与上句“喜”字相对应,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的愉快心情 。“秋原”二字,又将读者的想象 引回到前四句,那雨后初晴的美景,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且,在前四句静景的描写上,又增加了动态的游骑。动静结合,使整个草原更富有生气,把景色装点得更加美好。于是,那明丽清爽的画图,愈益清晰地浮现在读者眼前 ,那悠然绵邈的韵味情致,也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前四句平平叙起,在节奏上舒缓平稳。第三联异峰突起 ,在内在旋律的起伏上 ,猛然形成高潮,给读者以强烈印象,也使得全诗有了刚健挺拔的气势 。然后 ,到尾联又逐渐平稳,并且回复到前四句去 。这样 ,在起伏跌宕之中 ,显出显著的变化,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上 ,浑然天成 ,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技巧。
天津桥春望
雍 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
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
宫莺衔出上阳花。
雍陶诗鉴赏
唐代的东都洛阳 ,是仅次于京都长安的大城市。 它前当伊阙,后据邙山,洛水穿城而过,有“天汉之象 ”。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桥即据此而闻名。天津桥一 带,高楼四起,垂柳成阴,景色优美。唐朝帝王为了享乐,皆频幸东都。高宗一生先后到洛阳七次。上元年间,他下令于天津桥北,跨洛水兴建上阳宫,雕甍绣闼,金碧辉煌。武则天更改东都为神都。终其一朝,除返回长安住过两年外 ,均在此度过。她建造明堂,扩大宫苑,将上阳宫修葺得更加豪华富丽,作为寝宫。
开元年间,玄宗也曾五次来洛阳,每次至少住一年左右。可以说,洛阳城繁华热闹之际,正是唐帝国全盛之时。安史之乱,洛阳两遭兵侵,毁坏严重,而唐朝从此一蹶不振 。天宝以后 ,帝王不复东幸,旧日宫苑,遂日荒废了。所以,洛阳城的兴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王朝的盛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