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李群玉,澧州(今湖南澧县)人,字文山。工书法,好吹笙。举进士不第。后因献诗于朝,授弘文馆校书郎。不久,辞官回乡。有《李群玉诗集》黄 陵 庙李群玉
小姑洲北浦云边,
二女啼妆自俨然。
野庙向江春寂寂,
古碑无字草芊芊。
风回日暮吹芳芷,
月落山深哭杜鹃。
犹似含颦望巡狩,
九疑如黛隔湘川。
李群玉诗鉴赏
黄陵庙 ,在今湖南湘阴县北洞庭湖畔 。古代当地人民由于同情舜[shùn]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的不幸遭遇,给她们修了这座祠庙。
据《 史记五帝本纪 》载,舜南巡狩,死于苍梧,埋在江南的九疑山。《水经注湘水 》等又先后 将故事发展成为娥皇、女英,因为追赶舜帝,溺于湘水,遂“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 ”。这样就给 原来的传说加深了神话与悲剧的色彩。后世人们更将湘竹上面的斑斑点点,想象成为二妃眺望苍梧,临江恸哭的泪痕。李群玉写此诗,也是以这一绵绵长恨的故事为背景。
此诗在构思上,是用黄陵庙的荒凉寂寞与庙中栩栩如生的二妃悲切的塑像作为比照,在结构上则以诗人凭吊黄陵庙的足迹为线索布局,从而逐步深入地表现了二妃音容宛在、精诚不灭,而岁月空流、人世凄清的悲切情绪。
首句“小姑洲北浦云边 ”,交代了祠庙的地点与 位置 ,“浦云边”三字表明诗人从远处走向黄陵庙时所见到的云水相映颇为荒凉的景象,漠漠层云,江天寂寥,四周一片空空荡荡。第二句,诗人已进入祠庙瞻望,以特写镜头显出“啼妆俨然”的二妃塑像。这里愈是写出环境的萧瑟与刻画出二妃生动的形象,也就愈会唤发人们无限的哀思。
接下来诗人漫步祠外 ,只见“ 野庙向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 ”,进一步写景抒情 。“ 野庙向江”,着一“野”字,点染了环境的荒凉。“向江”,显然暗明庙中二妃日夜面向苍梧。此时周围有的只是被风雨剥蚀了字迹的古老碑碣,萋萋的荒草和一片东风无语的寂寂春色,“寂寂”,是诗人的感受,也是对二妃怅惘心情的想象与描绘。
接写诗人伫立平冈,愁思不已的所见所感:“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鹃 ”。暮色晻晻,那江 上的香芷在晚风中摇曳生姿。香芷,这个湘、沅一带特有的风物,既是黄陵庙前的现场景物,又暗暗关联二妃美丽的神话。《楚辞湘夫人》云:“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触景生情,令人遐想 。待 到夜幕降落,江畔月落,四周杜鹃啼血,如果二妃有知 ,听着声声“不如归去”,她们将会感到怎样的悲切!她们纵欲归去 ,又能够归向何处呢?想到这里,感伤之情油然而生 。诗人再次步入庙中 ,抬头凝望“啼妆俨然”的神像 ,“犹似含颦望巡狩,九疑如黛 隔湘川 ”,好像看出她们蹙着眉黛,隔着湘水,仍在 朝朝暮暮地遥望远处不可企及的九疑山,默默无言地翘盼着舜帝的归来!这样的形象更加激发诗人内心的波澜 :逝去千年,人世已非 ;恨重如山,心似金石啊 !这里的“犹似”二字,既把二妃的神态写活了,流露出她们坚贞不渝、长恨绵绵的情怀,也寄寓了诗人无限的思念 。此时此地 ,诗人伫立野庙,萦绕湘浦,目遇神追,依恋感叹,不能自己。其下“九疑如黛”的结句,以一“隔”字,包含多少欲哭无泪的怨恨,全诗到此,辞虽尽而意未尽,如余音绕梁,回味无穷。就以诗中“月落山深哭杜鹃”中那一“哭”字来说,究竟是实写杜鹃的啼血,二妃的饮泣,还是诗人自己的一掬同情的泪水,抑或是三者合而有之,那就很难以分辨。
放 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