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
郡城南下接通津,
异服殊音不可亲。
青箬[ruò]裹盐归峒客,
绿荷包饭趁虚人。
鹅毛御腊缝山罽,
鸡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问重译,
欲投章甫作文身。
柳宗元诗鉴赏
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十年期间,心情一直很郁闷,经常纵情于山水以消忧,不大与人民接近。调任柳州刺史后,思想有所转变。他想到柳州尽管比永州更远离中原,地更偏僻,条件更差,但自己身为一州的长官,与过去在永州任司马闲职时已不同,有了政治实权,在这里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于是深入民间,了解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关心他们的疾苦。《柳州峒氓》这首诗,就是写他在柳州和峒氓生活接近的情况的。
头二句写初到柳州时的感受。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这两句是说:柳州城南有一个四通八达的柳江渡口,从那里经过的是穿着特殊服装的少数民族人民,与他们言语不通,难以亲近。这两句是总起,“不可亲”三字,深含感叹之情,很自然地开启下文。
中间四句接着写峒氓的生活、习俗。
柳州峒氓,多住在山村,日常生活必需品尤其是盐,要到郡城集市去买,所以三、四两句接着描写他们赶集的情景:“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这两句是用倒置法,意思是说:峒氓们用绿色的荷叶包着饭去赶集买盐,买好了盐就用宽大的青箬竹叶裹着带回山村去,往返甚是辛苦。
第五句写峒氓御寒之物。
“鹅毛御腊缝山罽”,御腊,就是御寒的意思。
腊,腊月,即阴历十二月,是天气很冷的时候,罽(j记),用毛做的毡子一类东西,这里指用鹅毛缝制的被子。这句是说,在天气寒冷的腊月里,峒氓们用鹅毛制成的被子来抵御寒冷。
下句接着写峒氓的迷信风俗。
“鸡骨占年拜水神”。“鸡骨占年”,是峒氓的迷信风俗,以为占卜可以知道年景的好坏。“拜水神”,即向水神礼拜。这句是说:峒氓们用鸡骨去占卜,问水神祈祷一年的好收成。
以上四句描写了柳州峒氓的贫苦生活和迷信风俗,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三、四两句如画。
最后两句抒写心意,表示愿意随俗。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指代士大夫的服装。文身:在身上刺画花纹。这是古代越地的一种习俗。《庄子逍遥游》里说:宋国人到越国去贩卖章甫这种礼帽,越国人断发文身,用不着这种礼帽。这里化用这个故事,表示愿意随俗。以上两句意思是说,我不乐意只在公庭上通过译员来和峒氓接触,而宁愿抛掉中原的士大夫服装,随峒氓的习俗,在身上也刺上花纹,学习他们的样子,与他们亲近。
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描写出诗人和柳州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接近的情况。起初虽然感到“异服殊音不可亲”。最后却“欲投章甫作文身。”诗人自己本来不信神,而民间有迷信风俗,但他不肯疏远他们,而愿意和他们在一起,表现出了入乡随俗的思想。
对一个封建社会中的地方官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
正因为这样,他在柳州刺史任上,施政能够从人民的生活实际出发,为他们兴利除弊,做了不少有利于民的好事,如减轻赋税,引导人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兴办学校,培养人才,特别是想方设法赎回许多被典质的贫苦人民的子女,使他们从奴隶的命运中解放出来,因此作者任柳州刺史虽仅四年便病逝了,却一直深为柳州人民感激和怀念不已。至今柳州还有纪念他的“柳侯祠”。
柳州城西北隅[yú]种柑树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
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
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
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
滋味还堪养老夫。
柳宗元诗鉴赏
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期间,兴利除弊,为当地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他还种植了很多树木,如在江边种柳,在城隅种柑。这首诗就是写他种柑一事。开篇两句点题。首句写种柑,点出种柑的数目。“手种”,说明是诗人亲自种的,而不是派遣仆从去种,体现了他的勤民形象。第二句写柑树成活时的景色。“春来”,点明时令。“新叶遍城隅”,既点明了柑树是种在城西北隅,又描写出了二百株柑树在春天到来时枝叶青翠,城西北隅一派碧绿,生意盎然,使古城增添了满园春色,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这句表现出了诗人看到柑树成活时的喜悦心情。
三、四两句写种柑之意,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分别用了两个典故来说明。“方同楚客怜皇树”,楚客,指战国时楚国大诗人屈原。屈原爱桔,曾作《桔颂》,对桔树的美质作了热情的赞颂:“后皇佳树,桔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说桔树是天地间所生的佳树,它异于众树,习于南土,有独立不迁等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