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文苑网:经典文学资源分享平台
学段:小四  学科:文学  发布:2022-05-05  ★★★收藏章节〗〖手机版

二、“完人不完”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因为诸葛亮的谨慎,决定了他的先天不足。首先,《出师表》里透着诸葛亮作为臣子种种不谐的信息。对刘禅,诸葛亮强调“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宜异同”。这在当时的封建制度来说是严重有损皇家威严的事。他对皇帝刘禅提出的三个建议,与其说是建议,不如说是严格要求。他的口气简直是在冷酷地调教一个不懂事、不听话的孩子,这种态度也是不符合当时的君臣大义的。诸葛亮大举北伐时,刘禅正值青春韶华之际,按汉代朝廷的常规,诸葛亮应当逐渐地将大权交还给刘禅,使刘禅由一个“见习”皇帝变为“在职”皇帝。可诸葛亮却驻军汉中,醉心北伐,未能一心一意辅佐和教导刘禅怎样治国,有的只是安排了一批又一批的所谓“人才”到刘禅身边“尽职尽责”,架空了刘禅。这种“谨慎”和不放心,导致了刘禅治国经验的严重缺乏,也导致了后来蜀汉的灭亡。在选拔人才上,诸葛亮同样显得过于谨慎,他过分倚重荆州人士,慎用川人。他在《表》中推荐的郭攸之、费祎、陈震、张裔、蒋琬、向宠等“良实”中,居然只有久经考验的张裔是川人。难道是蜀地没有人才吗?不是的,是诸葛亮的“谨慎”决定了他对川人的慎用。巴蜀的才子们长期得不到提拔和使用,到了姜维统兵时就只有“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了。诸葛亮的谨慎造成蜀汉人才的严重匮乏。再如,第一次北伐时,曹魏毫无准备。在刘备死后,他们以为蜀中几年没了消息,已无力与之争天下。当时魏延提议自己领兵五千出武功,与诸葛亮在长安会合。“谨慎”的诸葛亮断然拒绝了这着险招,要不然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也就是这次北伐成功把握最大的机会就这样失去了,能说诸葛亮没有责任吗?!后来的街亭之失,就因为诸葛亮派了一“老”一“少”的双保险,慎之又慎,到最后还是失了街亭,使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以后的北伐也只是尽人事了。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军中,时年五十四岁。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