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之后,秦孝公又召见商鞅。商鞅这次说的还跟第一次说的话差不多。秦孝公听了一会儿,索性打起呼噜来了。事后,秦孝公又对景监发了一通脾气,景监也直埋怨商鞅。商鞅想了想说:“我已经知道该说什么了,你就让我再见大王一次吧!”
商鞅第三次被召见,讲了好些富国强兵的办法。秦孝公听完果然很高兴,对景监说:“你这位朋友还不错,我可以跟他好好谈谈了,他对我国的发展一定会很有帮助。”
于是,商鞅第四次见到了秦孝公,秦孝公诚恳地对他说:“你前两次说的那些,办起来太慢了,根本不现实。你想,怎么能用几十年、上百年,才使秦国富强呢?”
这时,商鞅就把心里话全掏了出来,说:“大王要让秦国富强,必须注重农业,治理好军队,还要赏罚分明,一切按法令办事。”
他接着提出变法的请求,说要改革已经不适用的旧制度和老办法,用新法令来治理国家。秦孝公觉得商鞅的办法能使秦国很快强盛起来,非常高兴。商鞅以变法强国之术说服了孝公,孝公也为这样的利国的事大喜。但是,大臣甘龙、杜挚等大臣对变法并不赞成,他们制造舆论,以为“智者不变法而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孝公不为所动,仍以商鞅为左庶长,下令变法。
我们可以看出,商鞅虽然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靠着自己的毅力而继续进行学习,寻找发展自己的机会。终于,他找到了一个机会,但是,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顺利,起初秦孝公根本不理会他的做法,此时的商鞅并没有放弃,他凭着自己锲而不舍的精神终于经过四次的进谏而说服了秦孝公。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挫折,但是,我们不应该放弃,应该好好地学习,为自己充电,让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去做事才是最重要的。机会不是那么容易就被你抓住的,如果有机会你不懂得去抓,有机会等于没机会,所以,不要放弃,要有商鞅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与决心,只有这样你才有机会成功。
立信于民,推行变革
《史记》载: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中国向来缺乏改革家,三皇五代的旧事,祖宗的规矩,好像都是万古不易的法则,万万不可擅动,唯唯诺诺、俯首听命于祖先似乎才是最明智的选择。但春秋战国时代是个例外,变法之风盛行,改革家辈出,其中最伟大的一个非商鞅莫属。
商鞅知道,取信于君只能保证在实施变法时有政策上的靠山,但却不能保证民众是否具体实施。为了确保新法的实施,商鞅在取信于君之后,还要取信于民,所以,他进行了下一步的计划,如何取信于民!
《商君书》记载,商鞅准备在秦国变法,制定了新的法律。为了使百姓相信新法是能够坚决执行的,他在颁布新法之前,命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谕民众:“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去,便可得到十金的奖赏。”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人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还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