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圣祖玄烨(1654~1722)清入关后第二代皇帝。姓爱新觉罗氏。顺治帝福临第三子。母佟佳氏,汉军都统佟图赖之女。顺治十一年(1654)三月十八生于景仁宫。十八年,福临去世,以八岁孩稚继承皇位。改次年为康熙元年(1662)。二年二月,生母去世,由祖母博尔济特氏(孝庄文皇后)抚育。他自幼苦读,好学不倦,身体强健,骑射娴熟。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一生勤奋治国,是清代颇有作为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君主。
福临临终时,遗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代理国政。辅政期间,继续进行统一全国的斗争,派兵追击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四月杀之于昆明。三年,派兵会同川、陕,湖广三省兵围攻鄂西坚持抗清的大顺军余部,刘体纯、郝摇旗、李来亨等战死,又捕杀浙江海上坚持抗清的张煌言,大陆上的抗清斗争基本结束,清王朝从军事、政治、经济多方面对全国的统治逐步形成。在此期间,辅政四大臣中,逐渐形成鳌拜专权跋扈,欺凌幼主,结党擅权的局面。六年,玄烨“躬亲大政”,八年五月,清除鳌拜及其同党,开始掌握实权。
完成国家统一玄烨亲政后,先后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并粉碎了西北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上层分子的分裂阴谋,基本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治国策略
1.兴教化,易风俗
(1)这属于康熙德治观的重要内容
具有深厚理学素养的康熙皇帝对教化高度重视,视之为立国固本的根本大计。他说:“致治以服人心为本,人心服更无余事矣”,而服人心的重要方法就是“力行教化,冀以感发天良,偕之荡平正直之道。”清除鳌拜集团不久,即颁布上谕,系统阐发教化的重要性,其辞云:“至治之世,不以法令为亟,而以教化为先”,“盖法令禁于一时,而教化维于可久,若徒恃法令而教化不行,是舍本而务末。”这里的“至治之世”是传统文化中高度道德化的理想社会广其时人心醇良,风俗朴厚,刑措不用,比屋可封,长治久安,茂登上理。”康熙说:“治天下者,莫亟于正人心,厚风俗,其道在尚教化,以先之。学校者,教化所从出,将以纳民于轨物者。”
(2)对朱熹治国思想的继承
朱熹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学问渊博、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他继承儒家传统的治国安邦思想,形成了以正君心、行仁政、倡德治、崇教化为主要内容的治国理论体系。清朝康熙皇帝统治期间,对朱熹倍加推崇,以朱熹的治国理论为立国纲领和指南,为清朝统治出现持续百余年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的局面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康乾盛世”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朱熹治国思想的产物。
2.仁政的对象——民者,国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