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结束后,高松亲王在光轮阁举行晚宴,招待蓝绶褒章获得者。他们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46岁的宗一郎算是最年轻的了。高松亲王向本田宗一郎表示祝贺,问:"本田,发明创造相当辛苦吧?"宗一郎回答说:"对我来说,那是喜欢干的,一点也不辛苦,反而觉得很快乐。"
本田技研工业总公司不断扩大,到1953年,公司职工人数已超过2000人,拥有两座大工厂,但是,困难也接着来了。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公司必须有更多的资金投入。还有,"佳普"是在自行车后轮上装一个发动机的机动自行车,发动机性能越好,车子的耐用性就越差,不少人前来索赔。这事还波及到"理想"。"理想"发动机马力加大后,运转性能经常失常。顾客还提出了"奔利"的种种缺陷。新产品小型摩托车"奔利"的销路也不稳定。
真是四面楚歌,公司每天都有倒闭的危险。
最急的当然要数宗一郎了。何况问题就出在技术方面。他日夜地思考如何改进发动机性能,终于成功地研制出了高功率发动机的汽化器。
宗一郎后来说:"人没有刺激就不会进步。经受的痛苦和获得的荣誉往往成正比,因为痛苦的经历可成为一股动力,成为人生飞跃的基础。"
由于经受了险些破产的痛苦磨炼,宗一郎终于站到了腾飞的起跑线上。
就在公司面临逆境的时候,宗一郎大胆地宣布,他的公司将参加在英国马恩岛上举行的世界著名摩托车大赛,简称TT大赛,并且明确表示:"既然参加,就要获胜。"
TT大赛是国际超一流水平的比赛。世界各国超一流水平的驾驶员和机械师,带着名牌厂家的摩托车会聚一堂,跑完420公里赛程。摩托车制造厂家和运动员能在大赛中夺魁,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也是最好的广告宣传。
宗一郎这一举动遭到了摩托车同行和通产省的冷笑,说他太自不量力了。宗一郎不顾这些,出访欧洲,并到马恩岛实地考察。到了那里,宗一郎立刻感到现实严峻。本田公司的技术和欧美相比差距太大了。人家那些世界一流厂家积累了近半个世纪的技术,德国、意大利等优秀赛车具有惊人的马力和优越的性能。
比赛自然是名落孙山。但宗一郎却大开了眼界。他访问了英、德、法、意等摩托车先进国家,并偷偷购买了比赛用的摩托车轮子、汽化器和轮胎,供回国后研究用。
回国后,宗一郎首先配备研究人员,完善研究机构,信心十足地开始研究。到1958年,双缸125CC、四缸250CC的第1号赛车终于研制成功了。1959年,本田公司参加TT大赛,获得第6名;而到1961年就获得了冠军。
宗一郎终于使理想变成了现实。这意味着本田公司的技术水平获得了迅速提高,在世界上获得了信誉。
接着,宗一郎又把全部精力从摩托车转到汽车上。在汽车F1大赛上夺冠已成为他的新奋斗目标。像摩托车一样,他想通过向世界最高水平的汽车比赛挑战,来提高技术水平。当时参加F1大赛的发动机厂家也是世界公认的超一流厂家,如波尔瑟、宝马、费拉里、阿尔法罗米奥等。宗一郎要与他们为伍,向汽车世界挑战!
尽管没有像提出参加TT大赛时那样遭冷眼,但人们仍说:"摩托车虽有了点成绩,汽车可就不同了,本田行吗?……"
第一次参赛,结果十分糟糕。宗一郎并不气馁,他分析不是发动机不好,而是经验不足。他鼓励大家说:"九十九次失败后必将在最后一次取得丰硕成果。"
1965年,本田赛车在欧洲赛程顽强拼搏,终于赢得了胜利。这一胜利,意味着日本的汽车制造技术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本田佳普"高级摩托车,到1983年产量已突破1500万辆,其声望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法国还获得了"法兰西"奖。然而宗一郎并不满足于"二轮车",他雄心勃勃地要向"四个轮子"进军。在他看来本田公司虽然以摩托车称霸,但比起汽车工业,那还仅等于一种儿童游戏活动。当时美国的福特、克莱斯勒、通用汽车公司、德国的大众汽车公司自不必说,就是日本国内,也有丰田、日产、三菱、铃木、富士等大型汽车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