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文苑网:经典文学资源分享平台
学段:职业成长  学科:哲学  发布:2022-05-07  ★★★收藏章节〗〖手机版
  • 背景色:
  • 字体颜色:
  • 字号: 加大
  • 默认
  • 前一章|372 / 430|后一章

每当我凝神静气,审视生命和文明的时候,脑海里常浮现出一幅这样的图画:在远古的一个清晨,一轮朝阳正在海面上冉冉升起,在朝霞染红的沙滩上,盘腿坐着一个布衣硭鞋,饱经风霜的老人,他灰白的头发上系着一条头巾,头巾在清晨的微风中飘动着,他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苍老的面容上没有表情,他眯缝着双眼,久久地凝望着那轮初升的旭日。层层的海浪拍打着岸边,声音空旷而悠远,老人在这片永恒的海天之间,陷入长长的沉思之中。突然,他似乎已经大彻大悟,他站起身来,一双眼睛变得炯炯有神,他转过身,朝一直肃立在他身后的一群学生走去,然后,开始和他们讨论人生,讲解天地之大道……于是,他的言论被众口相传,书于简牍,刻上碑石,最终融入所有子孙后代的精神和行为之中,成为他们人格的基石。直到今天,很多人在审视人生的时候,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想起:“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很多人在自我反思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冒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等等。是的,这位深刻的老人用他的全部生命与天地对话,与几乎湮灭的历史神交,他没有什么可以援引和借鉴的,全靠一种伟大的悟性为规范了后代几千年的文明做了最初的铺奠。我们常常被他的那些简练而不容反诘的语言所深深触动。“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朝闻道,夕死可矣。”,“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我们这位“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他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但却拥有空前绝后的精神自由,他用冥想、顿悟和诲人不倦,垂范后世,与日月同辉,把自己的生命升华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今天,我们的文明已经进化得如此的精致,各个部分都丝丝入扣,布局合理,象一个坚固的堡垒,风雨不透。在这样的背景下,做为后进的我们已经不可能再创造这种开天辟地的大师境界。我们被前人栽下的大树荫蔽着,站在无数大师们层叠起来的肩膀上,视野开阔,可以欣赏无限风光,这既是我们的福份,也是一种不幸。然而,发现和创造新境界的那份执着和渴望却从没有从我们的心中消失过。也许,生命出现在这个寂静无声的世界里,原本就是为了创造,而成功的创造和发明,又一次次地把生命雕刻得更加熠熠生辉。我们对这种至高无上的生命境界充满崇敬。然而古往今来,能达到如此境界的人实在为数不多,他们是我们文明的开山鼻祖。

一直以来,我们常常周而复始地陷入有关人生意义的讨论。我不知道有关这个论题的结论有多少种,我想,可能任何人都无法搞清楚这一点。就我现在的观点而言,人生的意义,这本身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在发问的时候就带着强烈的诱导性,和发问者的背景以及发问时的具体环境密切相关。当我们把所有这些背景和具体环境因素从这个问题本身剥离开来的时候,将会面对一个极端空洞的设问。当我们想开口回答的同时,就立刻意识到将要说出的答案是错误的,就象试图回答一个悖论一样。或许,我们不应该这样追问我们的人生,我们不该被教导必须使人生具有一种什么样的意义。但是,有一点对于人生而言,却是一种活生生的现实,那就是,每一个生命都是对某些价值的一次实现,每一个人,都是一部开足了马力去实现和张扬某类价值的机器。虽然我们不可能象孔夫子、释迦摩尼等开创者一样,无中生有地去构建出价值的大厦,但我们却都捅挤在这些大厦之中,去占领和装修属于我们各自的那一方空间,把一个本来空旷而随意的宏伟巨构,装点成五彩缤纷,创意无限的人生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