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2-1598年,发生在法国新教徒与天主教徒之间的"胡格诺"战争结束后,法国天主教东山再起,势力迅猛扩展,活动极为猖獗。当时法国的贵族在资本主义的冲击与王权的打击下,已经走向没落。大贵族聚集巴黎,依附王权,成为国王的"食客",小贵族在耗光自己的家业之后,也流落城市寻找出路。不少人选择了教士职业,以此谋生,骗取世人的钱财。教会与贵族相互勾结利用。
当时法国有个反动的天主教组织 "圣体会",其成员披着慈善事业的外衣,干着宗教特务的勾当。同时他们还打着"良心导师"的幌子,深入人们家庭活动,乘机动取别人的钱财。 答尔丢夫的形象正是这一社会现实的形象反映与艺术概括。
通过这一形象,莫里哀深刻揭露了宗教骗子的本质和巨大危害性。同时批判了法国天主教会和封建贵族的黑暗与腐朽。
【作者生平】
莫里哀本名让马蒂斯特波克兰。
他出生于巴黎一个富商家庭,从小酷爱戏剧。大学毕业后,他不顾社会的偏见和家庭的阻挠,选择了演员为职业,决心献身于戏剧事业。1643年,他组织了一个剧团,因经营不 善而负债被捕入狱。
1645年到1658年,他跟随二个流浪剧团在法国各地演出,先当演员,后成为剧团负责人。这期间,他广泛接触了社会,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658年他带领剧团回到巴黎,为宫廷演出,得到路易十四的赏识,奉命留在巴黎,从事创作和演出。
1659年,莫里哀创作了回巴黎后第一部喜剧 《可笑的女才子》 以及其后的《妇人学堂》受到了贵族和教会势力的公开攻击,莫里哀予以坚决反击。
1664年至1669年,是莫里哀创作的全盛时期。他创造了一系列优秀喜剧,塑造了法国社会各阶级不同特征的典型形象,对当时社会作了广泛而深刻的揭露。
1670年以后,莫里哀的创作进入晚期。作品内容上继承了过去的传统,而艺术上则格调轻松,幽默滑稽,接近民间闹剧。
1673年2月17日,莫里哀在带病演出他创作的最后一部喜剧《无病呻吟》后,咯血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