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爱一听,头就嗡了一下,首先便想到,天醉不知会怎么样。急急忙忙地朝天醉的书房赶,婉罗却说朝后门去了,再寻声问去,果然见那杭天醉,站在山墙折角,斜着身子,拿一把舒莲记扇子这着阳光。绿爱再顺着他的目光望去,远远的茶庄门口,杭天醉的那两个无法无天的宝贝儿子,还在黄包车上上蹿下跳,一声声地叫着同胞们呢。
绿爱是个性急的人,一个箭步便要冲上去,被天醉拉住了,说:“随他们去吧,迟早的事情。”
绿爱生气得很,直骂自己生的那一个:“一回来就惹事,要罢市我们自己不会罢,要他当什么出头椽子?”
“你不用骂嘉平,嘉和是孤掌难鸣,他早就想这么干了。”
“这两个人碰在一道,就野了心肝。”绿爱无可奈何地说,“那么些新茶都订好了的,怎么办?卖不出去,就变陈了,可惜!”
杭天醉依旧若有所思地望着他那两个儿子,说:“中国都可惜不过来,还可惜这点茶?”
“那你怎么……”
杭天醉淡淡地瞥了妻子一眼,说:“可惜的是你白辛苦啊。”
绿爱一怔,眼圈便红了。
那边茶庄门口,杭氏两兄弟同胞长同胞短地叫了一阵,同胞们见茶不能买了,便通通散了去,唯有一个白衣黑裙的短发少女站在这两兄弟面前,笑着不走。
嘉平挥挥手说:“你笑也没用,反正我们是不卖茶了。”
“我已经买了。”少女指指她怀中那个布拎包,“我是最后一个。”
“那你怎么还不走?”嘉和站在黄包车上惊奇地问。
“你们说呢?”少女笑着,反问他。这位小姐倒是落落大方,没有一般杭州市井里巷中人的扭。泥作态。两兄弟有些愕然地盯着姑娘,不知他们有什么地方牵连着了她,使她站着不肯走开。
“你们不下来,我怎么走哇。”少女终于又笑着点破他们。两兄弟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权当演讲台的黄包车,乃是小姐她代步的“油壁车“哇。
两兄弟立刻就从黄包车上跳了下来,口里连说着对不起对不起,少女说:“什么对不起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刚才不是你说的吗?我们女子蚕桑学校,也参加游行的。今天是我父亲想喝春茶,要我来忘忧茶庄买那"软新"。要不然,我也说不定在哪里发传单呢。”
两兄弟一见来了个女同党,便分外热情,也不管男女授受亲不亲的,三个人站在路口就开了讲。女孩子是个读书人,说话便大气得很,问:“你们参加烧日货吗?今天下午在城站,新市场上。”
“怎么不参加卢嘉和素来不敢和女人说话,见有大弟在,便有了胆量,热情洋溢地说:“我们学校还做了木笼,谁还敢私藏日货,就抓去游街!”
简直就跟为了印证嘉和的话一样,一阵口号锣声之后,从官巷口就拖来了一只装有四个轮子的木笼,笼子里果然站了一个人,那人戴着瓜皮帽,头发蓬乱,又闹着眼睛,也看不清楚面目。一群学生们围在周围,大喊大叫着,周围又跟着一群看热闹的市民。那女学生说:“看,游街的过来了。”
“是我们学校的。”嘉和兴奋地说。
但那笼子也是行进得奇怪,一会儿停,一会儿进,还有个小孩哭哭啼啼的声音。再定睛一看,竟是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子,哭哭啼啼地倒走着,面对着那木笼子哭着:“干爹啊,干爹啊,干爹你可别死啊……”
那干爹睁开了眼睛,阴沉、仇恨、无奈、疲倦和耻辱,杭天醉已经转过身要回家,却用眼睛的余光撞到了这宿怨的枪口下。吴升!他的心不由地悸动起来。
那群学生见着了嘉和兄弟,便高兴地大叫,七嘴八舌地说:“你看这个不要脸的昌升布店老板,把日本人的布换上中国标签,还敢放到外面来骗国人买,被我们当场抓住了,又想赖帐,不老实,就抓来游街!”
嘉平狠狠瞪了一眼吴升:“游得好。这个人,一肚子坏水,早就该那么游一游,煞煞他的威风了。“
嘉和一言不发,瞥了吴升一眼头便别开了。他厌恶这个人,又害怕见到这个人,哪怕他已经关在笼子里,他也不愿见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