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思在灞陵桥上,微吟就,林岫便已浩然;野兴在镜湖曲边,独往时,山川自相映发。
【译文】
做诗思路在灞陵桥上,刚刚低声吟咏完了,丛林群山迅即已然浩然壮阔;郊野兴致在镜湖深处,当你独自往来时候,山峦河川相互辉映令人陶醉。
【注解】
诗思:做诗的思路、情致。唐韦应物《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诗:“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灞陵桥:灞陵桥,原名八里桥,在许昌市城西四公里的清泥河上,相传为三国名将关羽辞曹挑袍处,建安五年(200)春,曹操俘关羽至许都,礼之甚厚。但关羽不忘旧主,挂印封金,辞曹归刘。曹操率部将追至灞陵桥,赐酒赠袍。羽疑其有诈,立马桥上,以刀挑袍,拜揖而去,开始了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勇壮举。灞陵桥从此名扬。也指“灞桥”。据《三辅黄图桥》:“霸桥,在长安东(陕西省西安市东,古称霸陵,汉文帝葬于此,故称。),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唐郑谷《小桃》诗:“和烟和雨遮敷水,映竹映村连灞桥。”
微吟:小声吟咏。宋陆游《一笑》诗:“半醉微吟不怕寒,江边一笑觉天宽。”
就:〈动〉本义到高处去住。《说文》:“就,就高也.”桂馥注:“此言人就高以居也。”孔广居注:“京,高丘也。古时洪水横流,故高丘之异于凡者人就之。”完成;,成功。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瞬息可就。”
林岫:丛林群山,泛指山林。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道壹道人﹞从都下还东山,经吴中,已而会雪下,未甚寒。诸道人问在道所经。壹公曰:‘风霜固所不论,乃先集其惨澹;郊邑正自飘瞥,林岫便已皓然。’”
浩然:广大壮阔貌。明方孝孺《题〈郑叔致字辞〉后》:“发之为文章,则浩然而无涯。”
野兴:对郊游的兴致或对自然景物的情趣。唐杜审言《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之一:“野兴城中发,朝英物外求。”
湖:古代长江以南的大型农田水利工程之一。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北麓。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在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下修建,以水平如镜,故名。宋 苏轼《永和清都观道士求此诗》:“镜湖勅赐老江东,未似西归玉局翁。”
曲:〈形〉弯曲,不直。《说文》:“曲,象器曲受物之形。”〈名〉弯曲的地方,亦指幽深之处。《诗魏风汾沮洳》:“在汾一曲。”
独往:犹言孤往独来。谓超脱万物,独行己志。《文选江淹〈杂体诗效许询“自序”〉》:“遣此弱丧情,资神任独往。”李善注:“淮南王《庄子略要》曰:‘江海之士,山谷之人,轻天下,细万物,而独往者也。’司马彪曰:‘独往,任自然,不復顾世。’”一人前往。宋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诗之二:“不是溪山曾独往,何人解作掛猿枝。”
自相:相互。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诸峯自相掩蔽,不能一目尽也。”
映发:辉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评语】
“诗思在灞陵桥上,野兴在镜湖曲边”说的是唐代相国郑綮和诗人贺子章的故事。郑綮善于作诗,一天有人问他最近可有新作,他回答:“诗兴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怎能得到?”贺子章天宝年间做梦游天宫,有所感悟而毅然做了道士,告老还乡自建“千秋观”,被请求朝廷把周宫湖方圆几万顷的水塘给他做放生池,于是唐玄宗就下诏赐他“镜湖”“剡川”两曲。故事诚如郑綮所说:诗歌的灵感不生于琼林玉宇的庙堂之中,而是发自风雪之日的骑驴过灞桥之处。此时如果微吟诗句,则四方的林岫广阔浩然,有不可言喻的壮丽景色。因此风流清兴,不在珠帘画栋酒池肉林之中,而在唐明皇赐给贺知章的《镜湖》一曲。在这种地方一个人独行,眺望欣赏不完的天然美景,再也没有比这更美的事了。诗情雅兴不在于富贵显达,而在于超尘脱俗。
【注106】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三集峭》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