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不识而有诗意者,得诗家真趣;一偈不参而有禅味者,悟禅教玄机。
【译文】
一个文字不认识而充满作诗意境的人,才算得到诗词作家的真正意趣;一句偈语不参悟而富有禅定妙趣的人,才算领悟禅宗教义的玄妙机理。
【注解】
诗意:诗思,诗情。唐刘禹[yǔ]锡《鱼复江中》诗:“客情浩荡逢乡语,诗意留连重物华。”诗的内容和意境。元朱德润《凝香亭记》:“仍得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孛术鲁公题其扁曰‘凝香’,用唐刺史韦应物诗意也。”
诗家:犹诗人。唐杜甫《哭李尚书》诗:“史阁行人在,诗家秀句传。”
真趣:真正的意趣、旨趣。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殷仲文〈兴瞩〉》:“晨游任所萃,悠悠藴真趣。”
禅味:谓入于禅定时安稳寂静的妙趣。唐杜甫《杜氏墓碑》:“絶荤血於禪味,混出处於度门。”
玄机:佛家、道家指奥妙的道理,深奥微妙的义理。唐张说《道家四首奉敕撰》之三:“金炉承道诀,玉牒啟玄机。”神妙的机宜、计策。唐柳宗元《剑门赋铭》:“喋血誓士,玄机在握,分命貔[pí]貅[xiū],陈为猗角。”机理,事物变化的道理。晋葛洪《抱朴子广譬[pì]》:“聪者料兴亡於遗音之絶响,明者覿机理於玄微之未形。”
【评语】
诗是用文字来表达的,理解文字的人未必能够作诗。诗是言志的,我们用诗来表达志向的如何。如果志向没有诗意,无论把文字写到任何深奥程度,都不能作出好诗。反之,纵令一字不识,而有诗意的人,就是他自己得了诗人的真趣,认识不认识文字都没有关系。禅宗更有所谓“不立文字”的教条,所以很多禅学都在教外别传,一切教法都不拘泥于文字。中国禅宗的六祖惠能是新洲的一个樵夫,有一天听人诵念《金刚经》,忽然有了悟解,就到黄梅山弘忍禅师那里做一个捣米的和尚。有一天弘忍禅师在七百多禅师面前,要考验一下神秀上座悟解禅机的程度,结果不识字的慧能却远超过神秀,而立即咏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这就证明了“得诗家真趣,悟禅教玄机”。不识字的慧能禅师比神秀优秀得多,因此承继了五祖的衣钵,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可见理解文字不过是表现意志,仅仅通达文字,并不能得其真趣。不仅作诗和参禅如此,一切事情都是如此。古人说“酒有别肠,诗有别才”,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要有诗文的细胞,与是否认识字并无太大的关系。当然,这并不是就此识字参禅一概无所是用了,世间天才无几人也!
【注105】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四集灵》有:“人有一字不识,而多诗意;一偈不参,而多禅意;一勺不濡,而多酒意;一石不晓,而多画意;淡宕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