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子路和子贡也都算弟子中的佼佼者了,但是子路对老师都没有信心,子贡甚至希望老师能够降低他的道德标准去迎合世俗,唯有颜回信念纯正。
传播真理,即使如孔子这般因材施教,在关键时刻,人在困苦中要还能秉持真理也是如此之难。
老子一定是看到了这个问题,因此一生「道隐无名」。孔子在求见老子的时候,老子教导孔子「良贾深藏若虚;君子有高尚的品德,外表却谦恭得像一个愚钝的人」。虽然老子的学说被后世学习两千多年,但当年老子只是周朝管图书的小官,默默无闻,籍籍无名。
如果不是老子后来西出函谷关时,尹喜见紫气东来,其长三万里,状如飞龙,而勉强请老子著书的话,老子恐怕也不会主动写下这流传千古的《道德经》。老子在这本书临近结尾时写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并非巧合的是,《佛本行集经》和《释迦牟尼传》中对于释迦佛也有着类似的描述。
当释迦佛在菩提树下开悟后,曾经感叹「我所证悟的佛法,难见难知,不可思议,也不可觉察,真不知道如何才能让世人明白。他们都被贪欲、嗔恚、愚痴、邪见、骄慢、谄曲种种无明所覆障,薄福钝根,没有智慧,怎么能了解我所获得的道法呢?我现在如果要为他们说法,他们一定会迷惑不解,同时也不能相信接受,甚至还要对我进行诽谤,而因此将使他们来世堕入恶道,受种种痛苦,这不有违我度脱众生的初衷吗?与其使他们受苦,那么我还是不要对他们进行说法传道,而独自悄悄地进入涅盘境界吧!」(大意,非原话)
大梵天王看到释迦佛不准备住世说法,赶快下来劝说,于是才有释迦佛在世间传了四十九年的法,吃尽苦头。
耶稣传法时,有门徒十二人,然而当耶稣被抓的时候,「门徒都离开他逃走了。」耶稣在进耶路撒冷时,预见到自己将要被钉在十字架上,于是感叹「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杀害先知。」
孔子周游列国,绝粮于陈、蔡;老子说他的道「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释迦牟尼因见众生难于度化而想在开悟后直接进入涅盘;耶稣被钉在了十字架上。圣人、觉者、先知在世间想善导世人,难度都如此之大。
我也常常想,当今人们是否能够以这些历史为鉴,好好珍惜圣者和他们的善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