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贡方人(1)。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2)。” (《论语宪问第十四》)
【注释】
(1)方人:评论人物的优劣长短。
(2)不暇:没闲工夫;没多余时间。
【语译】
子贡评论人物的优劣长短。孔子说:“赐啊,你这样做是贤能的吗?我可没那个闲工夫。”
【研析】
人不学习道理,不重视心性修养的话,大概免不了自以为是、度量狭小、好比较争斗、自满自大等。愈强的自我,愈是能分明计较现实生活中的你我他和利害得失,很是尖滑很会钻营,而为私为我并非人的纯真本性,是偏离宇宙规律的。我、人、他人、生死等,这些观念和真实感,对于注重心性修养的人而言,甚至是要愈来愈看淡的,如果人的真正生命是不灭的元神,那么要从人返本归真成神的状态,就不能像一般人那样,还去加强自我、人心和营私的观念。
当自我变得很强大而真实的时候,人就会很高傲自大而看不起别人,接着就是评论别人,看的都是别人的不对和缺点。评论别人的危险,就好比人不知不觉走进狂妄的国度,当上狂妄国的国王,看到的都是狂妄国的人民和狂妄国的风景,当然给人的观感和表现的言行也都特别狂妄自大,这真是一无是处又虚掷时光。反之,谦虚的人,心里踏实,言行让人受益。
说话应该是讲道理,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也可以善待他人,“忠告而善导之”,或找找自己的不是,而不知道的要“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论语子路》),有修养的人,不会乱发言论,更不会批评别人,当然基于维护正义良知、唤醒世人或救人于危难等大是大非的事,则言必有中。
【延伸思考】
1、批评别人往往都有不大好的动机,例如维护自己的利益、满足自己的执着或情欲、伤害别人等。想想看:自己有没有批评或评论过别人?当时的动机是什么?那时为什么不采用和善的方式对待别人呢?
2、找一个人来观察看看,看看很习惯批评别人、评论别人的人,他的个性和待人的态度如何?会不会比较自大、自我中心、自以为是、好比较、好争斗呢?
【阅读资料】
满招损 谦受益
孔子在鲁桓公的庙里参观,看见一种倾斜而不易放平的容器。他问守庙人那是什么,守庙人说:“这大概是人君放在座位右边的一种器具。”孔子说:“我听说这种器具,空着的时候就倾斜,灌进一半水就正立着,灌满了就翻倒了。”孔子让弟子舀水灌进容器,果然如此。
孔子喟然长叹:“唉!哪有满了不翻倒的呢?”子路问道:“请问保持富贵的地位,如同保持水满而不翻倒一样,有什么办法吗?”孔子说:“自己聪明智慧,要保持怯弱的样子;功劳超过了天下所有的人,要保持谦让的样子。”
后来,子贡又问孔子道:“我想做到对人谦虚,但不知如何做才好。”孔子说:“对人谦虚吗?那就要像土地一样,深深地挖掘,就可以得到甘泉;种植,就可以五谷繁茂;草木繁殖了,禽鸟和野兽就在这里繁育。土地的功劳很大,但它不自认为有德行。对人谦虚就该像土地一样。”
《尚书大禹[yǔ]谟》记载:伯益赞颂禹誓师攻伐有苗时说,“道德可以感动上天,再远的地方都能享受到其恩惠。自满会招致失败,谦虚才会使人受益,增加美德,这是上天的旨意。”《尚书仲虺之诰》记载:商汤灭夏时,仲虺告诫汤王说,“如果道德一天比一天趋向完善,那么各诸侯国都会臣服于您;如果骄傲自满的话,那么即使最亲近的人都会离开您。”大禹和商汤都是道德高尚的人,但仍然时时心怀自满招损的恐惧,不断在行为上警诫自己。
《颜氏家训》上有一句话:“土地鬼神之道,皆恶(音“物”)满盈。谦虚冲损,可以免害。”月亮到圆时,就会逐渐走向缺损;器具装的太满,就会溢出,物极必反。所以,做人也应常守中庸之道啊!
晋代的刘敬宣在担任冀州刺史时,曾有人想和他一同谋求富贵。刘敬宣回应说:“我经常恐惧福运太多而招致灾祸,总想着如何避开富足而处于不足之中。”可见刘敬宣深谙“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人们如果都能像他那样明白事理,那么安身立命也不难了。
“满招损,谦受益”是古人的劝诫,也是古今为人处事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