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知方:知晓礼义。
(16)哂:音“审”,微笑,此处的笑带有提示对方有所不足的意味。
(17)方六七十:古代称地为“方”。方六七十,约六十至七十里见方之地。
(18)如:或者。
(19)足民:使民足,即衣食饱暖。
(20)俟:音“似”,等待。
(21)宗庙之事:指祭祀之事。
(22)如会同:如,或者。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或互相聘问会见等事。
(23)端章甫:端,古代礼服名称。章甫,一种古代礼帽,黑布制成。
(24)小相:傧相,辅助国君引导宾客的司礼官。
(25)鼓瑟希:希,同“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
(26)铿尔:铿,音“坑”。形容瑟音终止时发出的声响。
(27)作:起,站起来。
(28)撰:才志、志趣。
(29)何伤:何妨。
(30)莫春:莫,同“暮”。莫春,暮春,即阴历三月,春季的末期。
(31)冠者:冠,音“贯”。满二十岁的成年男子。古时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32)浴乎沂:浴,洗澡或洗涤。沂,水名,源于山东南部,流经江苏北部入海。浴乎沂,此处应指在沂水岸边洗涤头脸手脚。
(33)舞雩:雩,音“鱼”。祭天求雨的地方。
(34)喟然:长长地叹息、叹气。
(35)与:音“雨”,赞许。
(36) 唯:发语词,无义。
(37)安见:何以见得。
【语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龄稍微大于你们,就不跟我说了。你们平日总是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将如何做呢?”
子路赶紧回答:“一个诸侯小国,夹在大国中间,受到别国军队侵犯,再加上国内闹饥荒,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人民有武勇,而且懂得礼义。”孔子听了微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见方的土地,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人民衣食饱暖。至于礼乐教化,就要等待君子来施行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之事,或者在诸侯朝见天子、诸侯互相聘问等会见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引导宾客的司礼官。”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到最后“铿”的一声,离开瑟而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所说的志趣很不一样。”孔子说:“那又何妨呢?也只是谈谈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晚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季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岸边洗涤头脸手脚,在祭天求雨的地方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家。”孔子长长地叹息说:“我赞成曾皙所说的。”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都出去了,剩曾皙在后。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所说的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谈谈各自的志向罢了。”曾皙说:“夫子为何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算治理国家呢?”孔子说:“何以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土地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不算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之事和诸侯朝见天子、诸侯互相会见,如果这些不是诸侯的事那又是什么?如果像赤这样的人只能做个傧相,那谁又能做百官之长的相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