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文苑网:经典文学资源分享平台
学段:职业成长  学科:文学  发布:2022-05-06  ★★★收藏章节〗〖手机版

中国文学关键词

隐逸

历代中国文学与历史所表现的一大主题,隐逸之士,也是古代文史作品中最普遍的人物之一。逸民的最重要特征是看重道义,尊崇人格,品节行为的超逸。其次是隐居,与当世统治不合作。孔子表彰过“逸民:伯夷、叔齐、虞仲”,“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司马迁《史记》列传首列伯夷叔齐,不管世道如何变化,不管潮流如何向前,自己肯定的价值不变。志与身的价值,高于其他价值,即文化心灵的意义,高于政治的意义。老庄是隐逸文学的最早源头。东汉是隐士逸民辈出的时代。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李白最推崇的人物是鲁仲连,他的山水诗歌是亦仙亦隐亦侠,“两分梁甫一分骚”。历代有相当丰富的有关隐逸的典故与人物,有许由、楚狂、夷齐、严子陵、庞公、孙登、渔父、梅妻鹤子、桃花源、玄豹隐、东山意、东门瓜(东陵瓜、东陵侯)、凤歌、长啸、雾豹、冥鸿、避秦、考槃、衡门、濠上、鲈鱼莼菜、乘桴、五湖舟、麋鹿游、羲皇人等。

论赞

萧统《文选序》:“若其赞论之综缉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於沈思,义归乎翰藻,故与夫篇什,杂而集之。”“若其”的“其”字,专指史书,表明“沈思翰藻”,专属于史书中的赞论文,不应将其作为《文选》的所有文章的标准。“沉思”即范晔在《狱中与甥舅书》中所说的“精意杰思”,即论赞中的思想创意,而“翰藻”即“以意为主,以文传意,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同上引)中国文史不分家,史书具有很高的文学性。除了《左传》的“君子曰”是论赞的滥觞,《史记》的“太史公曰”、《汉书》的“班固赞曰”,都是在叙事之外,总结概括,议论抒情,表达对于史事的判断与评价,从中寓含作者以及作者所传承的文明与文化的基本价值,从而使史学积极介入生活与社会。所以,史因文而具有更活跃的性格。但是史与文之间的划界之争,也一直在进行。所以范晔更为文学的论赞写作,被刘知几批评为“每卷立论,其烦已多;而嗣论以赞,为黩弥甚。”(《史通论赞》)洪迈称范氏序论了无可取(《容斋随笔》卷十五),陈振孙讥其赘(《直斋书录解题》卷四),翟公巽谓其词冗(见王应麟《困學紀聞》卷十三),直到清代学者如王鸣盛、陈兰甫、李慈铭,才对范著有了真正的理解。从中国文史大传统来看,史文之分的争论,也从另一个角度,增加了写实性与文学性之间的张力,丰富了这个传统的内涵。

问题分析

1,范晔所论隐逸的动机与目的,可以归为哪几种?

文章将上述归为六类:“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其实可以再归为三类:求志全道型,即为自我以及自我坚守的理想(道义)而隐居的;远祸图安型,即主要从求生避害的意义上而避世的;嫉俗愤世型,即更多为了激浊扬清、教化风俗而退隐的。这一传统对于知识人命运的安排,既有身体的,也有精神满足的;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既有大群利益的,也有个人利益的。在长期的历史中,这一套文化心理与社会机制,起到了和缓焦虑、化解矛盾、提升存在意义的社会作用。

2,为什么许由在尧[yáo]的时代、伯夷在周武王的时代,应该是治世或走向治世,为什么范晔还要将他们作为逸民传统的代表人物?

文章开头即称:“易称‘遁之时义大矣哉’。又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是以尧称则天,而不屈颍阳之高;武尽美矣,终全孤竹之絜。”将许由夷齐作为逸民传统的开创人物,这是因为,第一,他们正体现了这个传统最重要的特征,即道德精神的自主。道德之所以自主,恰恰正是由于它以自身为目的,而不以自身为实现别的目的的手段,道德精神的实现,不以其他条件为自己的条件。所以,道德人格的存在,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第二,他们也体现了这个传统的文化创造意义;即区别于争夺与攻取的历史的另一种可能性:柔退的历史的可能性(遁之时义大矣)。第三,他们也体现了这个传统对于知识人存在的意义:区别于权势之尊的生命尊严的意义(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只有当这样的选择也成为合法的经典时,文化与知识人才有一种可以依靠的传统。而后代正是在这三个层面上,全幅展开了隐逸文化的精彩与创意。

集评

东汉逸民,十有七人得道之中者。庞公而已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此所谓不遭时者,非激世长往者也。古之君子,进以礼,退以义;故进不谓之贪,退不谓之伪,以其身为天下法也。故贤者至焉,不肖者勉焉;故曰礼义天下之公也。若夫二三子者,以絶世为髙,不臣为名,至其后世也,羞朝廷之士。孔子所谓鸟兽不可同羣,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者,此之谓欤?(宋 刘敞《公是集》巻四十八《题东汉逸民传后》)

其自视甚不薄,谓诸传序论精意深?,实天下之竒作。然颇有略取前人旧文者。注中亦著其所从出。至于论后有赞,尤自以为杰思,殆无一字虚设。自今观之,几于赘矣。(宋 陈振孙《直斋书録解题》卷四)

汉法忠贤有不容,遂持名节隠蒿蓬。生灵莫见真儒效,爵禄多酬战士功。燕市终难沽美璞,鱼罗安得挂飞鸿。圣朝髙士优游甚,自有行藏继祖风。(宋 范纯仁《范忠宣集》巻二《读逸民传寄孔宁极先生》)

西汉隐士无传。商山四皓,其杰然者欤?东汉逸民,传者十八,其立身尚志,亦皆有可观。然能使东汉二百年高人义士清风峻节耿耿相望,则皆严子陵有以倡之。其末也,又有躬耕南阳、抱膝长啸,虽在十八传之外,然方之伊傅、尚父,固无愧也。然则西汉之隐,固有愧于东汉多矣。(元 刘诜《桂隐文集》巻四《刘汉隐字》)

上无尧舜[shùn]之君,则宁肥遯考槃,不以有尽之身,而试无益之死。此天下不可无贤士,而可无逸民;不可无逸民,而可无义士。多义士则必战国之末。东汉之衰世,益有不可为矣。故为范滂李膺,犹不若严光周党,然其气之必致于是者,盖有人力不可以回也。孔子之道,相传于子夏,子夏后流而为庄周,源远本?,道衰弊生,固其然也。予深有感于汉之逸民焉。(明 周祚《汉逸民》,载黄宗羲《明文海》巻四百七)

余尝窃第古史笔为三等。《尚书》《春秋》上,《左》《国》司马中,班范二汉下。而《三国》《五代》诸史,弗与焉。或以进范晔退陈寿为疑。不知迁固而后,文质兼该,赡[shàn]而不秽,详而有体者,仅晔庶几。虽剜精铲采、竭力字句,献吉所短;乃盛极难继,迁固居前,更有马班能为《史》《汉》乎?昔人谓孟坚死而史职亡,余亦谓蔚宗圽而史才絶。(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集》巻一百一《读后汉书》)

《逸民传论》。此篇抑扬反复,殊有雅思。可以希风班孟坚也。(清 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四十九)

自汉以后,蔚宗最为良史。删繁举要,多得其宜。其论赞剖别贤否,指陈得失,皆有特见,远过马、班、陈寿,馀不足论矣。余尤爱者,其中如儒林传论、左雄周举黄琼黄琬传论、陈蕃传论、党锢传序、李膺范滂传论、宝武何进传论,皆推明儒术气节之足以维持天下,反复唱叹,可歌可泣,令人百读不厌,真奇作也!其他佳制,固尚不乏,而数篇尤有关系。……大抵蔚宗所著论,在崇经学,扶名教,进处士,振清议,闻之者兴起,读之者感慕,以视马班,文章高古则胜之,其风励雅俗,哀感顽艳,固不及也。(清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史部正史类)

思考与练习

1,范晔为什么要在史书中表彰逸民?逸民有哪些种类?

2,简述以下人物:许由、伯夷、北人无择、柳下惠、长沮桀溺、鲁仲连、胡刚、严光、王霸。

3,逸民的明哲保身、自洁其身,对社会有真实的贡献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