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关键词
1,陶渊明
中国古代杰出诗人。王国维认为,屈、陶、杜、苏,为中国诗史上的伟大诗人(《文学小言》)。陈寅恪称他为“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金明馆丛稿初编》《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陶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早年为家贫,曾做过江州祭酒,做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后终归田园。“靖节”是他死后的私谥,“徵士”是他死后当时人给他的称呼,表彰他在晋宋易代之际的义熙末年(417),诏征著作佐郎而不就。陶在做彭泽令时,不愿束带见小吏,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往庐山白莲社时,“频闻钟声,攒眉而退”;夏天饮酒,高卧北窗之下,“自谓是羲皇上人”;自号“五柳先生”,常蓄无弦琴以自娱;义熙间剌史檀道济馈以梁肉,他“麾之而去”;以及义熙以后文章,唯识甲子而已,都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关键词。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及《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并诗》以及《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都已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2,颜谢。
颜延之在刘宋文坛上与谢灵运齐名,世称“颜谢”。诗不如谢灵运。今存诗二十九首,多为应诏之作,不见有山水诗。颜延之的创作模仿陆机而有所超越。作诗尚典雅,喜用事,雕琢词句,辞采繁密,缺乏自然韵致。时人评其诗曰:“铺锦列绣,雕缋满眼。”(《南史?颜延之传》)钟嵘《诗品》说:颜延之“其源出于陆机,尚巧似,体裁绮密,情喻渊深,动无虚散,一句一字,皆致意焉,是经纶文雅才,雅才减若人,则蹈于困踬矣。汤惠休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采镂今。’颜终身病之。”但颜延之也有一些富有真情实感、格调高迈的作品,比如《五君咏》便是南朝难得一见的好诗。而这篇《陶征士诔》也因额外注入了朴实的情感而显得凄婉真挚,感人至深。
问题分析
谭献评曰:“情、事、理交至”。试分析此文是如何融合三者的。
首先,此文叙事简明而体要。譬[pì]如有关渊明经历的三项大事,即一、为亲为贫而出仕(“远惟田生致亲之议,追悟毛子捧檄之怀”),二、为性格不合而弃官(“道不偶物,弃官从好”),三、为耻仕二姓而不赴诏(“有诏征为著作郎,称疾不就”),都交待得十分简要清楚得体。而最珍贵的材料即个人交往亲历之事,如记叙渊明临终时不吃药、不祷神,平和而终的神态,以及记叙他与渊明结邻欢聚的情景,也十分亲切有情。这样,一篇诔文就写得事实真切、内容充实。其次,此文处处体现出作者对于陶渊明人格的理解与认同。如描述陶的性格:“廉深简洁,贞夷粹温。和而能峻,博而不繁”,实能表出陶又刚直峻洁又温厚和平,又丰富深刻又简单质朴的性格特点。“人之秉彛,不隘不恭”,也能表出陶作为隐士与伯夷叔齐柳下惠的不同。“人否其忧,子然其命。隐约就闲,迁延辞聘。非直也明,是惟道性。”明确肯定陶之所以不赴征诏的理由,是“践身心之则”,并非纯粹的是“道理”“逻辑”,而是植根于心性的“道性”。这就是能达到“理至”。第三,上述叙事说理,又是在真切的个人情感和心灵的交往体验中,笔端融注了深厚情意。譬如谈及结邻欢聚的情景,以及陶生前对作者殷殷的告诫,相当私心的话,以及作者的慨叹;“徽音远矣,谁箴予阙?”都真情淋漓。可当“情至”之评语。同情的了解与心灵的照面,是情事理融合的关键。
集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