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即用某种符号指代某种事物或某种现象。在人类生活中,象征比比皆是,语言就是一种象征系统。象征也是文学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段。南宋诗人陆游写过一首《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诗赞美了梅花美艳、芬芳、孤高的品格。荒凉的驿站边,断桥旁,一束野梅独自开放。它无意与群芳争艳,也不理睬旁人的白眼。落日黄昏,风紧雨急,梅花倍受摧残。但即使是花残叶落,任人践踏,依然散发着芬香。陆游写这首诗绝不是偶然的。他生活的年代,金兵南侵,占据了中原大片土地。甫宋朝庭笼罩着一片失败主义情绪,更有人公开鼓吹投降。陆游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主张北攻中原,收复失土。但他的主张得不到皇帝的支持,并受到投降派的排挤、打击。虽然政治抱负屡屡受挫,他仍坚持自己的理想,始终不渝。实际上陆游写梅,是以梅自况。他笔下的梅花寄寓了自己的理想和情绪,梅花的品格是作者人格的象征。
象征不同于比喻,在文学作品中,比喻的喻体和被喻体是同时出现的,例如“面若桃花”以桃花比喻年轻女于面容娇美,桃花是喻体,“面”是被喻体。两者都可感可见。象征中的象征物十分鲜明地出现在读者面前,被象征物却隐含在象征物的后面。需要读者去用心体会。在陆游《咏梅》一问中,被象征的人格就需要读者通过对梅花特征的细心感受来体验,而且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当然,象征物与被象征物的联系又不能过于隐晦。过于隐晦,读者完全无从产生必要的联想,就会造成阅读的困难。被象征物无需在作品中直接出现,所以象征的手法也常常被用来表现那些难以用形象的语言表达的抽象事物,如某种思想观念、品德等等。像顽强的生命力如何去描绘?这就不如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象征来得更方便。“问君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巴山夜雨涨秋池”即是对孤寂、思恋之情充斥胸际那种特定状况的象征。
象征的用法,我国古人早有认识。我国古代诗论中有“比兴”文说,比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是“托物兴辞”,大致就是今天所说的象征。古希腊的亚军士多德谈到过“隐喻”,一定意义上也包含象征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