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文苑网:经典文学资源分享平台
学段:职业成长  学科:文学  发布:2022-05-04  ★★★收藏章节〗〖手机版
  • 背景色:
  • 字体颜色:
  • 字号: 加大
  • 默认
  • 前一章|512 / 553|后一章

中国历代新朝都有一个传统:皆重视对书籍的收藏、整理、校正、编目。当然,这是为了维护文化正统的垄断地位。新起的皇朝、帝王努力收集各种典籍,加以编纂,即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以此来号召天下儒士。如明成祖组织编纂《永乐大典》,就是为了给自己树立偃武修文、一统天子的形象。正如他在《〈永乐大典〉御制序》中所言,“大一统之时,必有大一统之著作”。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主持编辑《永乐大典》,参加编写、撰稿、圈点的文人多达3000多人,前后用了5 年时间。《永乐大典》在编纂时,文人根据明成祖“毋厌浩繁”的指示,“旁搜博采”。一方面,以皇家图书馆文渊阁中五代十国、宋、辽、金、元及明初五百年来累积的“中秘藏书”为基本;另一方面,又派遣一些官员如苏叔敬等分赴各地,“购募天下书籍”。所以《永乐大典》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类著作七八千种,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北剧、南戏、平话以及医学、工技、农艺等,“无不类而列之”,内容极为丰富。尤为可贵的是,《永乐大典》在辑录各类材料时,完全据原书整部、整篇、整段地收入,一字不改,即所谓“直取原文,未尝擅改片语”,因而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典籍。《永乐大典》全书共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录六十卷,装订成11095 册,3 亿7 千万字。它不仅是我国文化史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而且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百科全书。然而,这么一部重要的百科全书,在嘉靖年间重录之后,其正本却不知去向,下落不明;后人的有关记载又众说纷纭,甚至越传越讹,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件重大的迷案,至今未有定论。

总结起来,后人对《永乐大典》正本下落的看法,主要有四种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其一,随明世宗殉葬于永陵说。理由有三条,(1 )从明世宗厚爱《永乐大典》来看,在明代帝王中,曾阅读过《永乐大典》的,仅明孝宗、明世宗两人。明孝宗曾命录《大典》药物禁方赐御医房诸臣。和孝宗比,世宗则更爱《大典》。据《明世宗实录》载:他“几案间每有一二帙在焉”,“按韵索览”;嘉靖三十六年(1557)宫中失火,世宗一夜下三、四道命令抢救《大典》,之后又决定“重录一部,贮之他所,以备不虞”。由于明世宗对《永

乐大典》“珠宝爱之”,所以正本极有可能为其殉葬于永陵。(2 )在明代,以生者平时喜爱的书籍殉葬的例子很多,如60年代山东发掘朱元璋子鲁王朱檀墓,发现殉葬的有《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等典籍;70年代上海郊区发掘的明墓中有成化本的《白兔记》等。明世宗在位时间很长,又极爱《大典》,故遗命以《大典》正本殉葬是极有可能的。(3 )从永陵的建筑特点来看,甚为宏伟,超过明代诸陵;又据《旧都文物略》说:“永陵规制壮丽精致,长陵不及也。”以其建筑规模,也存在殉葬《大典》正本的可能。

其二,藏于皇史宬夹墙说。此说以著名历史学家、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王仲荦先生为代表。王先生对《永乐大典》素有研究,他始终认为“正本没有亡毁,我怀疑藏在皇史宬夹墙里”。皇史宬修成于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年),为皇家档案库,专门存放《实录》、《圣训》和《玉牒》等。而皇史宬的建筑,包括门、窗、大梁全用砖石修葺,殿基耸出地平,具有防火防水的功能;大殿墙壁则更为奇特,东西墙厚3.5 米,南北墙厚6.1 米,实为建筑物中所罕见。因此,《永乐大典》正本有可能藏于皇史宬夹墙内。

其三,毁于明亡之际说。坚持这一看法的人很多,以郭沫若署名的《影印〈永乐大典〉前言》为代表。郭沫若说:“明亡之际,文渊阁被焚,正本可能即毁于此时。”国内出版的不少通俗读本,如《祖国》等书在介绍《永乐大典》时,一般都认为“1557年,皇宫奉天门、三殿等处着火,《永乐大典》经抢救免于焚毁,后来,明世宗恐孤本再遭意外,便命徐阶等109 人,用了5 年时间,摹写了一部副本,从此正本和副本分别藏于文渊阁和皇史宬. 明末,文渊阁被焚,正本被付之一炬”。说得再具体一点,即指正本被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焚毁了。起义军占领北京42天时,在皇太极和吴三桂联军的攻击下,被迫撤离北京。据史籍记载,起义军撤走时,曾放火焚烧宫楼。

但是,有的学者指出,以上各种史书都没有明确记录说《永乐大典》正本焚毁一事。既然文渊阁狭小,就安置不下1 万多册的《永乐大典》及其他宋人诸集,文渊阁被焚,《大典》正本随之不存在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其实,早在明末,就有人对这种观点持怀疑态度。如明史专家谈迁在《国榷》中说“万历末,《永乐大典》不存,抑火失之耶?”太监刘若愚的《酌中志》也说“不知新旧《永乐大典》二部,今又见贮于何处也?”刘为内臣,熟悉明宫秘闻,连他也不知正本下落,只能说明“毁于明亡之际”的看法是一种推测而其四,毁于清朝乾清宫大火说。据《鲒埼亭集外编》载:雍正年间,《永乐大典》副本由皇史宬移藏翰林院,学者全祖望在翰林院看到了副本,并发现有缺,于是猜测正本下落说:“乃知其正本尚在乾清宫中,顾莫能得见者。……予尝欲奏之今上,发宫中正本以补足之,而未遂也。”到了清朝末年,缪荃孙不但承袭了正本藏在皇宫内的乾清宫之说,而且还进一步发挥说道:“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一场大火,正本被烧毁了。”这在《艺风堂文续集》中有明确记载。从此,《永乐大典》正本被毁于乾清宫大火说便正式流传开来。不过,有的学者指出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不足信。因为乾隆九年至40年间(1744—1775年),清政府曾对宫中藏书作过一次清理,所有善本典籍全部集中在乾清宫旁边的昭仁殿,编成了《天禄琳琅书目》。

《永乐大典》是书籍中的“庞然大物”,有1 万多册,如果正本在乾清宫中,是极易被发现的,现在《天禄琳琅书目》中未将《大典》编入,就证明正本当时并没有藏在乾清宫中,又据《办理四库全书档案》记录,乾隆年间编辑《四库全书》时,因为要从《永乐大典》中辑录佚书,由于副本有缺,为此

宫里宫外都寻找过《永乐大典》正本,但没有结果。有人怀疑在康熙年间修书时,徐乾学、王鸿绪、高士奇等人在书局呆了很久,可能取走查阅而未能交回,于是帝令两江总督高晋、浙江巡抚三宝到徐、高两家查访、问询,结果毫无收获。从这两件事来看,正本藏在乾清宫是极不可能的,至于被毁于大火之说,更是站不住脚的。

可见,由于史籍没有明载《永乐大典》正本的下落,后人在此问题上又多加推测、臆断,所以正本究竟哪儿去了,始终未明。要揭开谜底,看来只能依赖于考古发现了。

(俞奭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