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文苑网:经典文学资源分享平台
学段:职业成长  学科:文学  发布:2022-05-04  ★★★收藏章节〗〖手机版
  • 背景色:
  • 字体颜色:
  • 字号: 加大
  • 默认
  • 前一章|274 / 553|后一章

作为清朝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在书画界是颇有名气的。他为人刚直不阿,见义勇为,自己宁愿受贫困折磨,也决不肯向权贵折腰;他的行为可以说是达到了孟子说的做人标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封建社会这样的读书人,真是难能可贵,今天,在发扬民族正气的中华泱泱大国,他也必然为全民族所共识。

因为品格高尚,为世钦仰,因而人们也很青睐他那别具一格的字和画。郑板桥一生绘了很多画,也写了不少字,他的那些绘画和书法,在他生前已是洛阳纸贵,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近年,还出现一种现象,郑板桥所写的“难得糊涂”四个字,竟像传单那样被制成各种礼品式的拓片或作为像章推销,由此也引起人们对这位玩世不恭的郑板桥先生更增添一层兴味;对“难得糊涂”也就出自自己心理需求作出了解释,由此又顺延到对郑板桥书写这四个字的思维定势和价值取向,可是鉴于作者当时没有明确表明自己意向,因而产生了诸多相异的认识。

“难得糊涂”是什么意思?

自我嘲解说。这是在公元1751年(乾隆十六年),郑板桥59岁时写的。这年九月十九日,郑板桥在潍县“衙斋无事,四壁空空,周围寂寂,仿佛方外,心中不觉怅然。他想,一生碌碌,半世萧萧,人生难道就是如此吗?争名夺利,做胜好强,到头来又如何呢?看来人还是糊涂一些好,万事都作糊涂观,无所谓失,无所谓得,心灵大约也就宁静了。于是他挥毫写了四个大字‘难得糊涂’,因此它被称为‘真乃绝顶聪明人吐露的无可奈何语,是面对喧嚣人生、炎凉世态内心迸出的愤激词’”(杨士林《广陵奇才——郑板桥传》,安徽文艺出版社)。

抗议之声说。说是在公元1754年(乾隆十九年)秋,郑板桥由山东范县调任潍县知县,上任之日,正好遇百年未有的旱灾,田地裂缝,河水断流,庄稼枯黄。而皇帝派的钦差姚耀宗不问放赈,反而向知县索取书画,还送来100 两纹银,郑板桥就以一幅鬼图讽刺。姚大怒撕了画泄愤,并指使财主屯粮,使百姓饿死,以此增加郑板桥罪过。郑板桥眼见百姓惨状,而心力不支,非常纳闷。妻子相劝:既然皇上不问,钦差不理,你就装糊涂嘛!郑板桥发怒说:装糊涂,我郑板桥装不起来。你可晓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难得糊涂。由此反而有所启发,就以“拯救万民,在所不惜”激

励自己,宣布立即开官仓赈济饥民。郑板桥所说的这句话,后来即成为“难得糊涂”的自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因此台湾徐兰川说,“这句话文义,似乎喻人凡事不要太认真,得过且过,所谓‘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的另一注解。加以句读,聪明者有俗谓之智慧,有赖于人的先天遗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才能培养成就完美的性格,是以人欲聪明并不易。苏东坡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所以聪明人难做。什么是糊涂,糊涂就是不精明,糊涂有两种:一种真糊涂,朦朦处世,似是与生俱来,装不来,求不到;一种是装的假糊涂,明明是非黑白了然于胸,偏偏假装养麦不分,即是‘由聪明转入糊涂了’。根据郑板桥这种性格和心理结构,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雅品格,要他违背自己的理念和道德行为,显然是痛苦和折磨,”聪明人如基于良知道德应有所为,而要他装糊涂而无为,的确很难。“所以徐兰川认为,郑板桥有这段感慨”难得糊涂“的题书,”其中有段非常感性的心路历程,也是知识分子从政,在专制腐败政海中无法展现职志的一种抗议之声。

它具有为所当为的失败涵意,不可为而为的胆识。“因此这种”心理调节“,乃是”试图把自己的心理反差平衡一下,以求得方寸的暂时安宁“(徐兰川《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抗议之声》,台湾《中央日报》1992年6 月19日)。心安理平说。是说郑板桥在署潍县知县期间,接到堂弟郑墨函,为了祖传房屋一段墙基,与邻居诉讼,要他函告兴化知县相托,以便赢得这场官司。郑看完信后,立即赋诗回书:“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怎么不见秦始皇!”稍后,他又写下“难得糊涂”、“吃亏是福”两幅大字。并在“难得糊涂”大字下加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在“吃亏是福”大字下加注:“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盈于彼,各得心情之半。而得我心安即平,且安福即在是矣“(《读者参考》1991年4 月)。这里引用的一首七绝,其实是他同网时期的大学士桐城张英所作,搬在这里,恐非事实。而此处将“难得糊涂”比喻为就是聪明,难得做一次糊涂,心安理得,也可取得心态均衡。因为“吃亏是福”,即是“难得糊涂”最恰切的诠释。自我清醒说。郑板桥从不糊涂,他所以兴叹“难得糊涂”,自有其苦衷在焉。朱铁志认为:“郑板桥是个极清醒的人。唯其清醒、正派、刚直不阿,面对谗言无能为力时,才会有‘难得糊涂’的感叹。‘难’在何处?‘难’在他毕竟清醒明白,心如明镜,无法对恶势力充耳不闻、视而不见;‘难’在他‘一枝一叶总关情’,对百姓的疾苦不能无动于衷。”“只有假装糊涂,然则终究不能无观现实,遂有痛苦于内,‘淡然’于外,而生‘难得糊涂’之叹了。”(《从‘难得糊涂’说到质量万里行》,《人民日报》1992年8 月4 日)

郑板桥以“难得糊涂”出名,他所说的“难得糊涂”,却有不同解释,有望文生义的,有作词语解译的,也有就其深醇的内涵进行探讨的,诸说不一。那么它该作何种解释更为恰切、可以共识呢?看来,“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世,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章学诚《文史通义。文德》)。后人难知前人心态和处世的复杂文化环境,要有正确适当解释,还是难以圆其说的吧!

(盛巽昌)戏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