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和自责,是每个孩子在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感时都会有的,发展得严重了甚至是一种负罪感。这种感觉不仅不会使少男少女对异性的兴趣降低,反而会刺激兴趣生长。孩子在家长和学校的压力下,觉得喜欢异性是不洁的,不道德的,他们就会在表面上任性行事,不听家长的话,内心却彷徨迷失,自我鄙视。只有孩子自尊自爱,在青春期和异性交往时觉得坦然、正常,才能产生自信和理性,才能做得端庄自在,才有自我控制的力量。
我认识一位家长,她的女儿读初中二年级,长得很秀气,学习一直不错,她特别怕女儿早恋,影响学业,从孩子一上初中时对女儿进行了严密的监视。家里只要有男生打来电话,她就一定要过问。孩子放学回家稍晚,她就问个不停,还要给老师打电话核实孩子说的是不是事实。她女儿因此和她的关系弄得很僵。
这位家长为了控制孩子的行踪,也为了孩子的安全,给孩子买了个手机,结果她有一次偷偷查女儿手机,发现她和几个男生称兄道弟的,大怒,没收了手机。女儿却有办法,第二天把同学一个手机借回来用。她再把借的手机没收,孩子就放学后用一个陌生的手机给她发个短信说自己很生气,晚上不回家了,然后那个手机就一直关机。她找不着孩子,一晚上急得要死。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女儿学校,在大门口等到背着书包来上学的女儿,没问出孩子一晚上去哪里了。这位妈妈一怒之下找到班主任,把女儿一夜未回家的事对班主任说了。班主任又跑去对去教导主任讲了,教导主任马上召开年级班主任会议,宣布本校一名初二女生在外面过夜,要求各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后来经过“审讯”和调查得知,这个小女孩就是赌气到网吧玩了一晚上,想吓妈妈一跳,什么事情也没有。可是孩子第二天到校后,一切都变了,所有的人都在用异样的眼光看她,好像她这一晚上干什么去了。她妈妈有些后悔把事情弄大了,但影响已不可挽回。迫于压力,孩子最后不得不转学了。
到新学校后,妈妈提出要求,不许和男生来往。但由于女孩到新学校后,很难一下融入新的同学圈子,没有朋友,学习也一蹶不振;正好有个高年级男生来和她搭讪,她就真的和这个男生“谈恋爱”了,最后闹到要离家出走。到这个时候,做母亲的才终于发现,自己除了伤心失望,只能是黔驴技穷了。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早恋”等儿童问题上,家长实际有两种功能,一种是疏导平息,一种是刺激强化。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达到第一种效果,但遗憾的是现实中许多家长都把它做成了第二种结果。他们想阻止孩子早恋,却用错误的方法推了孩子一把,使孩子不由自主地掉入漩涡中。“动摇孩子意志最有效方法是唤起他的有罪意识”,家长在这里最大的过错就是用成人庸俗的观念,把孩子们一些原本正常的行为恶俗化了,人为地制造孩子的罪恶感,客观上把孩子推到了不可自拔的境地。
我曾收到一位妈妈发来的短信,说她正在上初三的女儿“有男朋友了”,问我该怎么办?我马上回电话,问“有了男朋友”是怎么回事。
原来,她女儿同年级另一班的一个男孩子下课经常喜欢来找她女儿说话,女儿过生日时,叫了几个同学到麦当劳,也叫了这个男孩子,男孩子也送她女儿一份礼物,他们还有时互相发短信。当妈的悄悄查了女儿的手机短信,和这个男孩之间发的短信较多,个别语句有些暧昧,似乎彼此有些好感。
我对这位妈妈说,在我们的话语中,“男朋友”是有特定含义的,就这些事,你怎么能把那个男孩子称为你女儿的“男朋友”呢。其实孩子们什么事也没有,是你用自己的理解给孩子们的交往定性了。
我当然也理解这位妈妈的担心,她怕如果不管的话,女儿和这个小男孩发展下去,真的会去“谈恋爱”,影响学习。我告诉她,要管,但不要瞎管,首先清除自己心里世俗的污垢,然后再来管孩子。后来这位妈妈按我的建议和女儿谈了一次话,取得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