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文苑网:经典文学资源分享平台
学段:职业成长  学科:文学  发布:2022-05-06  ★★★收藏章节〗〖手机版
  • 背景色:
  • 字体颜色:
  • 字号: 加大
  • 默认
  • 前一章|92 / 185|后一章

生平简介

( 约769—819)字绘之,河间(今属河北)人。

贞元进士,官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全唐诗》存其诗三十九首,多为乐府歌词,以写闺情见长。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

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

征衣未寄莫飞霜。

张仲素诗鉴赏

张仲素可以说是唐代写闺情诗的好手。他在这方面的佳作相当多,每一首几乎都有着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就拿这一首来说,虽然也是描写闺中女子思念戍边丈夫的,却与他的《秋思》、《春闺思》等同类诗作判然有别。

一般说来,绝句讲究精炼,不提倡用叠字,至少不象七律用得那么多。而这首七绝的开头两句中,却分别连用了“丁丁”、“漫漫”两个叠词。句中使用叠字,往往都有两个特点:第一、多以形容词的身份出现;第二、总是为了强调或特别说明一种事物或现象时才用。就拿此诗中的“丁丁”和“漫漫”来说,它们也都是形容词,前者形容漏水的声音,后者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但无论是形容漏水声音,或是形容轻云形状变幻,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这就是描写秋夜的时间之长。而描写秋夜时间之长,实际上是为了暗衬闺中女子思念戍夫的时间之长。所以“丁丁”、“漫漫”虽然多费了一些笔墨,但它们在表现女子思夫的时间之长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如果再深入分析,这两句诗似乎还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启示:丁丁漏水固然可以暗示时间的消逝和漫长,而月光从被漫漫的轻云遮挡至渐渐露出,则可以更进一步说明秋夜的漫长,并且通过这样的描写,烘染出了一种朦胧幽静的氛围,使我们自然而然地在这种氛围中去找寻或设想那位孤枕难眠的思妇形象。

随着月光的露出,诗人又把笔转到了对秋虫的描写。这第三句中的“逼”字下得极妙,它不仅透露了节气正在变化,深秋即将来临,对秋虫带来了威胁,冷得它们通宵哀鸣,同时也为末句的“莫飞霜”作了铺垫。这里的“暗虫”虽然很难说是对戍夫的一种直接比喻,但它被冷得整夜哀号的声音,却的确使这位少妇感到天气凉了,联想到了远在边塞戍守的丈夫身上衣裳还很单薄,该赶快寄衣服给他了。所以末句才发出了“征衣未寄莫飞霜”的乞求。如果没有第三句中的“逼”字和秋虫的哀鸣,那么末句的“征衣”、“莫飞霜”等也就无从谈起了。

这首诗虽然不像《秋思》等诗那样委婉含蓄,但闺思之情也暗藏景中,且在对丈夫的思念中,更添一层关怀温润之情。

秋闺思二首

张仲素

碧窗斜月蔼深晖,

愁听寒螀泪湿衣。

梦里分明见关塞,

不知何路向金微。

秋天一夜静无云,

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

居延城外又移军。

张仲素诗鉴赏

第一首诗开头二句写思妇醒时情景,接着写她的梦境,乃倒装写法。

她一觉醒来,只见斜月透进碧纱窗照到床前,环境如此清幽,心头却无比寂寞,更有那秋虫悲鸣,催人泪下;她的泪水早已沾湿了衣襟。

刚才在梦里,不是分明地见到关塞了么?那“关塞”正是她魂牵梦萦的地方。因为她的良人就出征到那里。她不由大喜: 快,去找金微山! 可是,前路漫漫,哪里找得到去金微山的路呢?一急,就此醒来。

金微山,即今阿尔泰山,是当时边关要塞所在。

诗人以饱蘸同情之泪的笔触,写出了思妇的一片痴情。

第二首写思妇心潮起伏,一夜未眠,她看到夜静无云,她听到鸿声时断时续。鸿雁,向来被认为是替人传递书信的,因此,她便由鸿声而想到要邮寄征衣,但寄到哪儿去呢?本想寄到遥远的居延城(在今新疆),谁料想,如今那儿又在移军。怎么办?真叫人愁绪万端,寝食不安。

初、盛唐时,国力强盛。诗歌里洋溢着高昂、乐观情调。中唐诗的基调开始转为低沉了。就这两首诗而论,从闺中思妇的悲愁惶恐里,使人看出了边关动乱不宁的影子。

从风格方面来看,盛唐气象,往往贵在雄浑,一气呵成。而中晚唐作品则讲究用意用笔的曲折,以耐人寻味见长。象这二首中,“梦里”句是一折,“不知”,又是一折,如此回环曲折,方将思妇的心情极细致地表达出来。“居延城外”句亦是曲折的写法,出乎读者意料之外。但如此一转,便加深了主题,丰富了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