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文苑网:经典文学资源分享平台
学段:职业成长  学科:文学  发布:2022-05-06  ★★★收藏章节〗〖手机版
  • 背景色:
  • 字体颜色:
  • 字号: 加大
  • 默认
  • 前一章|121 / 185|后一章

生平简介

姚合( 775-854后),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南)

人。宰相姚崇曾孙。元和十一年(816)登进士第,授武功县主簿,又为富平、万年二县尉。宝历中( 825-827),任监察御史,迁户部员外郎,出任荆州、杭州二州刺史。后入朝为刑、户二部郎中,迁谏议大夫、给事中。开成四年(839),出任陕虢观察使。时李商隐为弘农尉,因平冤狱得罪上司,将罢去;姚合到任,见李大喜,谕使还官。官终秘书少监。李频拜合为师。

与贾岛友好,且诗风颇近,时称“姚贾”。

所作诗篇多写个人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较社会内容。擅长五律,刻意求工。代表作为《武功具中作》三十首,故世称姚武功,其诗派亦称“武功体”其诗为南宋“江湖派”及明末“竟陵派”所师法。有《姚少监诗集》十卷,编有《极玄集》,《全唐诗》编其诗为十卷。

庄居野行

姚合

客行野田间,

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

尽去作商贾。

官家不税商,

税农服作苦。

居人尽东西,

道路侵垄亩。

采玉上山颠,

探珠入水府。

边兵索衣食,

此物同泥土。

古来一人耕,

三人食犹饥;

如今千万家,

无一把锄犁。

我仓常空虚,

我田生蒺藜。

上天不雨粟,

何由活蒸黎?!

姚合诗鉴赏

《庄居野行》诗歌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重商轻农的风气进行了正本清源,对受侮辱受损害的农民表示了深厚的同情,和刘驾的《反贾客乐》有异曲同工之妙,拓宽了唐诗创作的题材。

这首诗在赋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上颇具特色。

诗人落笔便直敷诗人“野行”之其事,突现了农村“比屋皆闭户”的萧条荒凉的现实。接着,诗人便挖掘、剖析了农民“闭户”从商的社会原因,说明农民被迫流离失所、漂泊四方的根本症结,在于“官家不税商,税农服作苦”。接下去,诗人又展示了农民3691《唐诗鉴赏大典》

被迫采玉撷珠的苦辛和边兵敲诈勒索农民的生活画面,并从古今遥迢辽阔的时间领域上对“官家”逼农经商的昏庸举动进行了鞭笞,从而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形势动荡的忧恨。结尾“上天不雨粟,何由活蒸黎”二句的愤怒质问,更寄寓了诗人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之情。

赋的表现手法在于体物写志,在记叙性诗歌中用得较多。这首诗几乎通篇用赋,诗人从开头“比屋皆闭户”的社会现状入手,层层展开场景,拓展画面,从“田间”至“比屋”,从“屋中”至“垄亩”,从“山颠”至“水府”,从“古来”到“如今”,从“仓”廪到“田”畴..都达到“随物赋形”的地步,而环境的每一推移,又总带情韵以行,让读者透过“皆”、“尽”、“犹”、“常”等充满感情色彩的时间、程度副词而看到唐末重商轻农的政策给社会带来的不幸后果,虽属平铺直叙,却颇具感人的艺术魅力。

此外,这首诗语言通俗,对仗工整。如“采玉上山颠,探珠入水府”等句是。“古来一人耕,三人食犹饥;如今千万家,无一把锄犁”等句,则对比鲜明,讽指深入。

闲 居

姚合

不自识疏鄙,

终年住在城。

过门无马迹,

满宅是蝉声。

带病吟虽苦,

休官梦已清。

何当学禅观,

依止古先生?

姚合诗鉴赏

姚合极称赏王维的诗,特别追求王诗中的一种“ 静趣”,此诗就反映了这个倾向。首两句:“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姚合自称“野性多疏惰”(《闲居遣怀》其八)。一个性格疏散,自由野性的人,认为不宜为官临民,这在旁观者看是很清楚的,而自己偏不了解这点,终年住在城里,丝竹乱耳,案牍劳形,求静不得,求闲不能,皆由于自己的“不自识”。本不乐于城里,今终年住在城里,总得自己寻个譬[pì]解。古人说,大隐隐于市,因此认为在城市亦算是隐居。“县去帝城远,为官与隐齐。”(《武功县诗》)

自己作这样一番解释,是明心迹,也就心安理得了。

这儿写身处县城,却透露了心地的静趣。

景况也确是这样:“ 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

这第二联写的正是适应自己疏鄙之性的境地,从首二句一气贯注而来。毫无马迹过门,就是表明来访者稀少,为官清闲。蝉声聒噪,充斥庭院,是因无人惊扰,反觉闹中处静;写的满耳声音,却从声音中暗透一个“静”字。上句写出清闲,下句写出清静。正是于有声处见无声,反感静趣笼罩。

在这清闲、清静的城中一隅[yú],诗人是“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这第三联从“病”写性情。病,带点小病,旧时往往成为士大夫的风雅事;病而不废吟咏,更显得闲情雅志。现今“休官”,连小小的职务也不肩任之后,真是梦境也感到很清闲,很清静了。

写来步步幽深,益见静境。唐人由于受佛家思想影响,有所谓更高一层的境界,就是把生活逃遁于“禅”,所以第四联作者自问:“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

何时能摒除一切萦心的俗务,求古先生(指佛)学这种禅观呢?观,即观照。妄念消除,则心自朗然无所不照。这样的境界,就是禅观(即禅理、禅道),是清闲、清静的更胜一境。借禅理说心境,表现了诗人对当时吏治腐败、社会黑暗的鄙视厌恶之情,成功地描摹了作者所追求的艺术上静趣的境界。

姚合是写五律的能手。他刻意苦吟,一气贯注;诗句平淡文雅,朴直中寓精巧,而又畅晓自然。

穷边词二首(其一)

姚合

将军作镇古州,

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

行人不信是边头。

姚合诗鉴赏

题一作《边词》。穷边,意思是极远的边地。原诗二首,这是第一首。诗写边镇的升平景象,借以赞颂边镇守将的防守之功。作者在元和十年( 815),曾以记室从“陇西公”镇泾州(今属甘肃),诗或写于此时。(qan牵 )州,今为陕西千县。唐自天宝以后,西北疆土大半陷于吐蕃。州离长安并不算远,但在作者眼中却成了“穷边”,国力可想而知。

全诗主要在写景象,借景象来显示将军防守之功,并不着眼于直接歌功颂德。首句“将军作镇古州”,点明本诗颂扬的对象,下面二句诗即介绍了将军担任镇守之职后,古州出现的繁华景象。

诗人着意渲染了春日的山、水、节气和清夜的丝管,使人感到这里不再有边地的荒凉,不再有边地的战火气息,耳濡目染的都是欣欣向荣的太平景象。“水腻山春节气柔”,水腻,是说水滑润如油,是春水的柔美形态,和夏水的汹涌浩翰有别。用“腻”字形容春水,自然也含了诗人的赞叹之意。“山春”二字简洁地描绘出群山万壑山花烂漫的无限春色。节气柔,是说节气柔和,风雨以时。这句的意思是:春光柔媚,山青水秀;而明丽的春光,则正是“节气柔”的结果。

这是总写春日白天的边镇风光。入夜以后的边镇,另是一番景象。诗人只用了“满城丝管”四字来描绘它,这是用了夸张的手法。丝管之声不是只从高门大户中传出,而是大街小巷满城荡漾。一个“散”字用得极妙,把万家欢乐,毫无边警之扰的景象烘托了出来。丝管之声发自“清夜”,又说明边镇在欢乐中清静有序,虽然欢乐,却不扰嚷。因此,地虽是“穷边”,景却是美景。难怪从内地来的客人看到这种春意盎然、歌舞升平的景象,竟然不相信这是边塞之地。这种太平景象的出现,应该归功于“作镇”的将军。但是诗人却没有对将军致边地于太平之功直接赞叹一词,只是把它暗含于对美景的称颂之中,用笔显得非常婉转含蓄。结句写行人的感想,仍然避免自己直说誉词。

“ 行人不信”,似乎是作为客观现象来写,然而,来来往往的行人不也包括诗人自己吗?把由衷的赞美之情写得蕴藉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