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起我们就已经学习写作文了,所以作文对于我们这些刚升入中学的同学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大家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写作文呢? 我们生活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体察着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也会由此而产生各种感受,有快乐,有感动,有烦恼,有伤心……有些感受可能转眼之间就忘记了,有些却会积蓄在心里。这时,你就可以把它们写下来,让它们变成一行行的文字,于是,一篇洋溢着生命力的作文便产生了。 既然作文是写作者将情感发落到笔端的产物,它就一定会打上写作者个性的烙印,会有与众不同的创新之处。好文章正是因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的色彩才显得分外有价值。如舒婷的《我儿子一家》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三口之家的和睦轻松的家庭生活,作者身为母亲,却用儿子的口吻叙述点滴生活琐事,读来亲切活泼,引人入胜,这点创新之处就是文章成功的重要原因。今后我们会遇到许多这样的优秀文章,作者总是用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鲜明的个性风采和创新精神吸引你,打动你。 创新是作文的生命。能写出真情实感,文章就有可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色彩,就已成功了一大半。一篇作文,就算把别人的东西堆成了一座小山,也远不如说出或写出自己发现的一句话更有价值!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活生生的有个性、有思想的人,而不是同一个机床上“复制”出来的规格相同的“零件”;重视的是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而不是墨守成规的因循思想。所以,在每次提起笔之前,我们都应该明确:作文的写作是不可重复的,我们既不能踩着别人的脚印走,也不能踩着自己的脚印走,而是要做到次次有心得,篇篇有新意。 我们要想写出闪烁着个性光彩、具有创新精神的作文,就需要打破框框,争取“自由”。这种“自由”,包括“精神的自由”和“笔墨的自由”。所谓“精神的自由”,就是不轻易地为他人的意见所左右,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所谓“笔墨的自由”,指写作内容是广泛的,不受限制的;文章形式是开放的,不受约束的。不要被一些机械化的作文模式牵着鼻子走,也不要生搬硬套地模仿别人的文章,而是要全神贯注于你所要表达的内容,用笔去宣泄你发自内心的情感,用文字去贮藏你不忍忘却的瞬间。做到以上两点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总之,“个性”和“创新”是文章的真正价值之所在。让我们在作文中大胆地用“我”的自由之笔,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显“我”的自在之趣吧! 同学们可能会有这种体会:写作文,但凡碰到一个好题目,涉及的是自己平时熟悉、关心的东西,可写的内容就很多,而且也容易写好;相反,要是碰到自己不熟悉、没什么感受的话题,写起来可就费了劲了。比如老师要求写“我最喜爱的动物”,有的同学平常对动物了解就不多,自然无话可说,只好把从电视和书本中看到听到的知识拼凑起来,这样写出来的动物又怎么会鲜活、可爱呢?而有的同学家里正好养过一些小动物,并且和它们建立了感情。他们对这些小动物非常了解,不仅能绘声绘色地描摹出这些小动物的眼睛、耳朵、尾巴和皮毛等,而且极其熟悉它们的生活习性,甚至有过丢失动物、寻找动物等牵肠挂肚的经历,写起来自然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可见,写自己熟悉的东西非常重要。 同学们可能还有这种体会:一篇为人称道的好文章,往往渗透着作者真挚浓厚的感情。很多人写作,主要是心灵受到了某种情感的冲击,例如遭遇到突如其来的打击,失去了最亲爱的朋友,盼来了苦苦等待的成功,得到了最渴望的回报,愤怒、悲伤、喜悦、激动等等感情自然就会流于笔端。像这样“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我们作文的时候,应该尽量挖掘、捕捉这样动情的一瞬间。例如朱自清与父亲相处,共同经历的事情肯定难以历数,但他在《背影》中只选取车站送别这一幕场景来写,极力渲染父亲臃肿的身体攀过月台的背影。就是这个背影,触动了作者心中的感情,使得这种感情像一颗深埋的种子瞬间胀破、发芽、生长开来,充满了强劲的冲击力。一篇文章,只有出现了这样的闪光点,才会对读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