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杜厦接触的三十位已经毕业或即将毕业的自费生中,已有十位决定来津试工,有的已经成行。
印象之二:为伊消得人憔悴瘦削的身材,瘦削的面孔,架一副眼镜——杜厦的挚友、在密西根大学进修的朱嘉明与杜厦不期而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嘉明亲自做饭招待。席间,杜厦得知这是朱嘉明到美国后第一次买菜做饭。为了节省时间用于学习,他几乎每天都是啃面包。因他是访问学者,该校每月为他提供八百美元,他几乎全用在自费进修英语和买书上。杜厦留心到,他出国时带的那双皮凉鞋,仍然穿在脚上;一问,果然并未买新鞋。“干嘛这么苦自己呀?”“中国留学生差不多都这样。”朱嘉明淡然说,“公费生国家一般每月提供数百美元的生活费。同国内比,钱是不少。但在美国求学,住宿费每月至少得二百美元;倘想精通英文,聘请个美国教师,一小时课程就得二十几美元;与我国不同,美国大学实行淘汰制,学校里没有铁饭碗。一个学期之中,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的参考书往往多达上百种,而一本书至少得十几美元。为了多学一点,再多学一点,只好艰苦些。”
印象之三:双重人才效应在马里兰大学,杜厦见到江姐的儿子彭云。彭云与妻子易小冶热情招待了杜厦。易小冶原是北京某刊物的编辑,她一方面全力支持彭云的学业,一方面已在成人补习学校毕业,又开始攻读马里兰大学的正式课程,学的是她在国内的本行:信息传播学。彭云告诉杜厦:学业完成后,立即回国。
国内一种舆论认为:博士后(取得博士学位后再进行十八个月科研的制度)政策使留学生拖期不归,彭云正在做博士后。
国内还有一种舆论:留学生还要带老婆,说是什么“伴读”,这还能回来!?
易小冶便是“伴读”者。
对做博士后问题,美国移民法规定: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可以继续留在美国做十八个月的博士后研究工作,不必经过派出国同意。这种研究可使博士生增强独立工作能力,拓宽知识,以便回国后适应国际高度竞争的局面。这使留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双重效应。
工作组同近五百名留学生进行了交谈。明确表示取得学位后立即回国的八十八人;已经在做博士后的六十六人;打算做博士后的一百九十五人;未拿定主意的八十七人;由于与外籍人或台湾人结婚或已取得绿卡要留居国外的十一人,只占百分之二点五。
对“伴读制”问题,美国许多舆论的看法是:理解。夫妇遥遥万里分居若干年才不可理解。据统计,今年毕业或即将毕业的四百四十八名留学生中,有二百二十”“一人的配偶在美国探亲或留学。
一些有识之士认为:配偶在爱人身边,不仅可以互相关照,而且“伴读者”同样参加学习,实际上等于国家花同样一笔钱却使两个人进修——双重人才效应。
印象之四:群星灿烂七年来,我国留学生的成就如何呢?
刘西拉,美国普度大学研究生,1985年被美国土木工程协会授予雷曼瑞斯科研奖,这是专门为在土木工程科研中有突出贡献者设立的。他已在去年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工作。
胡传文,他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仅用三年零三个月即获得核动力工程学博士学位,创该系历史纪录,在毕业前一年就受聘到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工作。他已决定,放弃在美国待遇优厚的工作,回国参加大型核电站的建设。
田匡宇,美国耶鲁大学物理系研究生,年方二十出头。他通过实验发现一个新的负离子,受到李政道教授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