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密蓬在继承王位之初,他的作用似乎仅限于遵照严格的礼仪出席各种典礼仪式。但是,这位通晓英、法、德、拉丁语等7 种语言、博学多才的国王,并不是那种碌碌无为、坐享其成的昏君。他从登基那一天开始就力图在君主立宪的政体下干出一番大事业,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个国王的作用。尽管君主立宪在1932 年就在泰国开始确立,但由于当时实权掌握在军人手里,即便偶尔也实施短期的民主政治,国王在泰国社会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却没有确定。一切都需要他自己来开创。他总结了200 多年来曼谷王朝兴衰的历史经验,得出一个结论:顺乎民心,施仁政,则国家兴;违背民意,欺压人民,甚至施暴政,则国家衰。他决心走先辈们没有走过的路,充分利用他的权威、实力和才干,施仁政,行善于民,开创许多前所未有的事业。
泰国是个农业国,全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从事农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普密蓬国王最重视发展农业,每年都要抽出8 个月左右的时间,行程约5 万公里,去视察各种农业发展计划。
1955 年,泰国东北部遭受严重的旱灾。那里都是穷乡僻壤,道路坎坷,政府高官很少去那里,国王更是从来没有去过。
28 岁的普密蓬国王决定破这个先例,他和王后自己驾上吉普车,在那片地区作了20 多天的调查巡视。途中他不断地停车与普通老百姓以及僧侣交谈,询问救灾情况。成千上万的山区农民听说国王王后来了,便跋涉几天几夜蜂拥而至,为的是一睹国王伉俪的风采,向他们倾诉苦衷。每到一地,普密蓬总是先去了解民情,他亲切地同自己的臣民攀谈:“请告诉我,你们有什么要求?我能为你们做些什么事情?”村民们被国王诚恳的态度所感动,纷纷把积压在心头的问题都倾倒出来,小到个人问题,大到国家大事,国王都耐心地一作答。
经过这次史无前例的视察,普密蓬不仅了解了民众的疾苦,而且找到了国王联系臣民、参与国家发展的好形式。从此,普密蓬国王数十年如一日,经常去全国各地巡视,有时乘直升飞机,有时坐小船,有时徒步穿越泥泞小路,但更多的是亲自驾驶吉普车,风尘仆仆地奔赴视察地点。泰国51 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共有73 个府。这位身材修长、态度严谨的国王已巡视过每一个府,每年平均出巡5000 公里。他视察时总是穿着敞领衬衫,戴一副太阳眼镜。
他亲自接触过的平民,比泰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国王都多。
为了解决东北贫困地区的连年大旱难题,普密蓬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就用自己个人的资金研究和实施人工降雨计划,以缓解旱区灾情。这项计划实行了20 年。灾民们把这救命的喜雨,称之为“王雨”,以表达他们对国王的感激之情。
人工降雨,仅仅是普密蓬那造福于民的9000 项“皇室建议计划”中的一项。这个庞大的计划还包括兴建水库和灌溉渠,开凿运河和改造沼泽为良田,建造合作粮仓和遍及全国的水利网,等等。为落实这些计划,普密蓬还在全国设立了6 个皇家发展中心,致力于新工程的设计研究。国王甚至在皇宫周围也搞了许多实验项目。国王及其一家人,并不住在曼谷市区雄伟壮丽的大皇宫,那里仅仅是作为国王会见外宾和接受各国大使递交国书的地方,他本人及全家搬到了远郊简朴的集拉达宫居住。普密蓬在皇宫旁边,建有水稻新品种试验中心、种牛场、林圃、有机肥料实验中心等多种实验基地。皇宫水池也成了养鱼池,每年都有新的优质鱼种被引入农村鱼场。
普密蓬国王尽其所能重视农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的举动,也促使泰国政府加强对农业的投入,每年都拨出款项支持各地改造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进。泰国的农业现在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大米、木薯粉出口遥居世界第一位,橡胶、玉米和蔗糖的出口分居世界前五位。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与普密蓬国王的努力分不开,因此,他被人们誉为“泰国现代农业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