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辩定乾坤
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未曾给中国太大的触动,“二鸦”给天朝带来的可是无限创痛。京师被洋人攻破,帝国都城三千多年来头一次被洋人占领,咸丰皇帝仓皇外逃,避难于避暑山庄,还英年早逝一命呜呼。痛定思痛,朝廷决定改弦更张。
由于对如何解决国内重重危机,是否需要向洋人学习以及如何学习等诸多问题上的差异,朝廷官吏分为顽固派和洋务派两大派别。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这是洋务运动的目的。两派都是要维护清朝统治,但是怎么维护在手段上是有区别的。一方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着就行了,一方说洋一把吧。洋务派跟顽固派进行了三场论战。
第一场就是华夷之辩。顽固派攻击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以夷变夏,要毁弃中国的统治和伦理道德。中国近代的探索举步维艰,小日本为什么一下就成功,甭管我跟谁学了,我都还是日本人。中国几千年都是人家跟我们学,现在我们跟他学,学了以后我还是不是我?中国人这种观念非常强烈,你如果让我们学洋人的东西,那就是以夷变夏,如果中国人都认为洋人先进,北大清华毕业生都跑美国去,这不就是以夷变夏?当然这个很容易取得胜利,因为甭管是顽固派和洋务派其目的都是一样,就是用洋枪火炮卫我尧[yáo]舜[shùn]禹[yǔ]汤文武周孔之道,保卫儒家文明。
第二场辩论是道器之辩。道是制度,器是技术。中国人是看中制度还是看中技术?当然是看中制度。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仪为干橹”抵御外辱。洋人来了之后怎么抵御他,给他上课,讲四书五经,拿经书把洋人干掉,顽固派一帮人都是理学名家。洋务派说,大学士您说得太好了,但是“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仪为干橹,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已致酿成庚申之变”。恭王当朝问顽固派代表倭仁老师,下次再发生庚申之变,联军打北京你敢不敢到前线去跟英国人理论,敢不敢披着你的甲胄,举着你的干橹去给人上课?如果你敢的话,则本王唯大学士之命是从,吓得倭仁二十多天没敢上朝,说我脚崴了走不了。
第三场义利之辩紧跟而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王安石就是这么被攻击的,整天修工厂弄铁路,不就是一帮小人嘛。最后朝廷明白了,皇太后也明白了,光在那儿嚷嚷口号,国库里的银子能自个儿长出来?洋务运动通过这场辩论基本上是把顽固派的势力给打下去了,洋务运动兴起、发展起来。
衙门理事多
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的势力主要是总督和巡抚,他们掌握地方实权。曾国藩两江总督迁直隶,直隶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直隶、河南和山东的军民政务。而由于直隶省地处京畿要地,因此直隶总督被称为疆臣之首。曾国藩一走遗缺就由李鸿章补,所以李鸿章也是两江总督迁直隶。
清中期以后对于地方大员定设八督:直隶、两江、陕甘、闽浙、两湖(即湖广)、两广、四川、云贵。另有漕运及东河、南河总督三员。两江是最富庶的地方,江苏、江西、安徽三省地盘也大。左宗棠是闽浙迁陕甘,张之洞是两广迁湖广,基本上清朝地方八个总督这就占了四个了,张之洞做湖广总督长达三十多年。总督在清代为地方最高级长官,管辖一省或二三省,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正二品;加兵部尚书衔,从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