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朝廷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同年5月8日,清政府在立宪派国会请愿运动的压力下,颁布《新订内阁官制》,实行责任内阁制,成立由十三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以庆亲王奕匡(宗室)为总理大臣,那桐(满)、徐世昌(汉)为协理大臣,下设外务部、学部、民政部、度支部、陆军部、海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理藩部十部,以梁敦彦(汉)、善耆(宗室)、载泽(宗室)、唐景崇(汉)、荫昌(满)、载洵(宗室)、绍昌(宗室)、溥伦(宗室)、盛宣怀(汉)、寿耆(宗室)分任各部大臣。十三人中,满洲贵族九人,汉族官僚仅四人,而满洲贵族中皇族又占七人。这是一个以皇族为中心组成的内阁,人们称之为皇族内阁。清政府根本无意实行君主立宪,只是借立宪之名集权皇族,抵制革命。
出任海军大臣的载洵是皇上的亲叔叔吗,当时只有25岁,清末内阁领导干部真是年轻化。这么一来,汉官离心,大清王朝可谓大势已去,就如同一间摇摇晃晃的破屋子,只要人在门框上踹一脚就塌了。其实,摄政王早已精疲力竭,多次向隆裕太后请辞,不在干预政事。这个时候清王朝其实谁都得罪不起,却把能得罪的全得罪了。你搞新政人民不干了,你搞预备立宪,立宪派不干,你来皇族内阁,汉族官僚离心了,汉族官僚也不跟你玩儿了,剩下的那些满蒙贵族,整天提笼架鸟、票戏,什么也干不了。所以武昌革命爆发,就一不小心成功,随后迅速席卷全国。
三镇响枪声
武汉三镇是武昌、汉口、汉阳。起义为什么能在这里爆发?首先,武汉三镇很早沦为通商口岸,资本主义经济发达,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其次,武汉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而且有文学社、共进社这两个革命团体,深入湖北新军,宣传组织。新军完全按照西式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教科书都是从外文直接翻译过来的,所以新军招兵的时候不要文盲,没文化不行,得具备初小以上文化水平。军官大部分都是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回来的,年纪轻轻二十五六岁就能当上旅长。
日本是同盟会的大本营,这帮人一到了日本,除了满蒙贵族以外,汉人一去,基本上给同化,他们回来出任新军的各级官员。朝廷练了这么一支军队,是要给自己保驾护航,没有想到给自己挖坟刨坑。特别是湖北的新军第八镇,镇就是师,一万多人,三分之一是革命党。打响起义第一枪的新军第八镇的工程营四百多人,三百多号革命党,起义前的工程营基本上已经被革命党控制,前十次起义都不成功,参加者是人数不多的留学生、华侨、会党。这一次起义是谁干的啊?军队干的,在清廷军队内部,如此一来,等于清军哗变。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竟然在无人领导的状态下自行起义。按原定计划革命党人打算13号给清廷致命一击,结果回去自己做炸弹,做着做着炸弹爆炸,惊动了当局。革命党人四散逃窜,但把名单留在了爆炸的地方,所有革命党人都榜上有名,清廷照著名单上逮人,没有逮到的都跑了。起义时间被泄露,起义眼看即将流产。
于是新军自行起义,领导人是熊炳坤和金兆龙,熊炳坤是正目,相当于今天军队里的班长。新军的编制是镇、协、标、营、队、排、棚,镇就是师,协就是旅,标就是团,营就是营,队是连,排是排,棚就是班,一个棚正目一人,副目一人,正兵四人,副兵六人,一共12个。熊炳坤是一个班长,金兆龙是一个正兵,一个班长和一个上等兵就领着起义了,一不留神就成功了。而且起义的这帮领导人里面最大的是一个队官,就是连长了。所以成功之后他们傻了,这是怎么整的呢,还没有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