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更不应该强调人定胜天的思想,因为这个是非常可怕的,你如果过度开发,就会遭到自然的惩罚。比如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长城是中国农牧业的天然分界线,我们老祖宗很明智的,长城以北的地是不能耕种的,只能放牧,风吹草低见牛羊,现在呢,风不吹都能看见黄鼠狼。哪还有草原,就因为耕地,我就不信我就种,种的结果是粮食不长,草也不长,变成荒漠了。北京干吗老刮沙尘暴,就是长城那边变成荒漠了。孟子说过,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人都要有规矩,何况自然。
战国时期庄子是继承了老子的道家学说。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巧者劳,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蔬食者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能者多劳,智者多忧,蔬食者就是平头百姓,当官的是肉食者。古诗说:“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待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大概跟庄子的话是一个意思吧。
吓唬老百姓
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法家咱们讲过,商鞅就是法家,法家跟儒家的区别有三点:第一,法家认为历史向前发展,当代胜过古代,要进行改革,不能以先王之道,治当今之世,就是说别拿前年的内存条来跑今年的新游戏。从统治思想上看,儒家强调的是法先王,干什么事儿得学古代。所以中国古代最牛的帝王是尧[yáo]、舜[shùn]、禹[yǔ]、汤、文、武,没有一个皇帝,敢说我比这哥六个还牛。你唐太宗也好,康熙大帝也好,他绝对不敢说,我比尧、舜、禹、汤、文、武牛,敢这么说的,那就是疯了。当然现在无所谓了,“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属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是现在。所以儒家是法先王,法家则是法后王的典型,它认为以后比现在要强,所以咱要经常不断地进行改革。可是中国古代改革总是困难重重,凡是进行改革的人最后一般都是迹近“奸臣”,商鞅还被五马分尸呢,五马分尸然后才六国一统呢,就是因为法家跟主流儒家思想违背了。得尊重祖宗,尊重祖宗的法度,所以天坛斋宫,很多地方皇帝宝座后面一块大匾,四个大字——敬天法祖。我们前面还提过一个提倡改革的人,管仲。管仲也是法家,法家一般不是很看重道德的作用,所以管仲说的话特别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别在那唱高调,吃饱了什么都明白,以此看来法家的源起可以追溯到管仲那个时候。
第二,主张以法为本。人类近代资产阶级提倡法治是制度的 “制”,强调制度的完善和不可触犯。法家强调的法治则是以法治国,治国的老百姓,国君不受。那法律本来就是皇帝制定的,比如说明太祖颁布圣旨:“朕有天下,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我拥有天下之后,让老百姓都遵守礼法,光有礼法不行,他不听话就定律以绳顽。冥顽不灵的,绳之以法。皇帝冥顽不灵没关系,因为皇帝不会不听自己的话。贵族呢,贵族有免死金牌,凭什么有金牌呢(奥运会上你又没拿第一),因为我祖先有功啊!像清朝的法律里面,贵族犯罪有八议,你如果是贵族,你犯罪,你跟八议沾边的,就可以往下减刑。比如说议功,我们家祖先有功,所以应该死刑改无期了,议功、议贵、议亲……八议议完,走好吧您,无罪释放。这个在今天看来很荒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你爸爸有功关你什么事儿?比如我爸爸志愿军烈士,我犯死罪了,该枪毙照样枪毙,不能因为我爸爸是烈士,我杀人就白杀。所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跟韩非子的法治还不一样,那时候的法治就是用来治老百姓的。法家和儒家最大的区别就体现出来了,法家强调的是怎么治理老百姓怎么治国,法治。儒家强调德治,为政以德,强调仁政。法家强调轻罪重刑,不杀不刑无以树威,为了吓唬老百姓,让平民不敢作乱。第三,法家还有一个观点是要加强中央集权。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明显加强了中央集权。法家思想能够被秦王嬴政接受,能成为指导思想,就因为这几点:法后王主张变革,不拘泥于古代;他主张法治;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统治者当然喜欢它了,它这个东西好,对统治者有用,秦朝当然待见它。
要坚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