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之軀見殺于曹操,以露己之長也;韋誕之墓見伐于鐘繇,以秘己之美也。故哲士多匿采以韜光,至人常遜美而公善。
【译文】
杨修的身躯被曹操杀害,因为显露了自己的长处;韦诞的坟墓被钟繇盗伐,因为秘藏了自己的济美。所以,贤哲人士大多隐匿华采以韬光养晦,至德人士常常逊让美好而公共美善。
【注解】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出生于公元175年,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后被曹操杀害,死于公元219年,卒时方44岁。曹操杀杨修事,见于《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太祖(曹操)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术)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这是说杨修被杀跟曹丕、曹植之间的斗争有关,但《传》中没指出杀修的时间,也没有说明杨修犯了什么罪,而《曲略》中却说得比较详细:“植后以骄纵见疏,而植故连缀修不止,修亦不敢自绝。至二十四年秋,公(曹操)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修临死,谓故人曰:‘我自故以死之晚也。’其意以为坐曹植也。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这就表明曹操杀杨修在他自汉中退兵,又过了三四个月之后,即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季,而此时距他本人的死期也仅“百余日”--这跟《武帝纪》说他死于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完全相合。由此大致可以推断杀杨修的决定是在他病重期间作出的,目的是剪除曹植的羽翼,以巩固他的接班人曹丕的统治,所以给了杨修一个“交关诸侯”的罪名。而杨修自知他跟曹植的关系太密切,处境十分险恶,但曹操处死他不在建安二十二年(217)立曹丕为魏太子时,而拖到二十四年秋病重之时,这对他来说的确是“死之晚也”。由此看来,曹操处死杨修是不得已的,他是为身后国家的安危考虑--陈寿说的“终始之变”可能就是这样的意思。
见:〈动〉本义看见,看到。《说文》:“见,视也。”〈助〉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孟子梁惠王上》:“不见保。”
以:连因为,由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以贪勤民。”
露己之長:是说杨修显露了自己的长处。据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原文有:“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卿解不?’答曰:‘解’”,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别讲出来,容我想想。”直到走过三十里路以后,曹操说:“我已明白那八个字的含意了,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我们是否所见略同。”杨修说:“黄绢,是染色的丝,为”绝“,幼妇,少女之意,为”妙“,外孙,是女儿生的孩子,为”好“,齑臼,是放置辛辣物的容器,古字同辞,四字合在一起便成”绝妙好辞“,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曹操惊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罗贯中《杨修之死》:“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敦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敦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敦问其故。敦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三国志》中是这样记载曹操如何处置杨修的:“太祖既虑始终有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修。”
韦诞:字仲将(179-253),三国魏书法家、制墨家,京兆(今西安)人。官光禄大夫。有文才,善属辞章,与邯郸淳、衞觊以善书有名。善制笔。其法以强毫为柱,柔毫为被。相传用韦诞法制笔,能达到四德齐备。他总结经验,著有《笔经》。《三辅决录注》引“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是他的名言。
钟繇:字云常(151-230年),三国魏颖川长社人(今河南人),官至太傅,封定陵侯,人称“钟太傅”。钟繇书法师曹喜、刘德升、蔡邕,博取众家之长,兼擅各种书体,尤其精于隶书和楷书,他将楷书中简单易成分集中起来,又打破了隶书中的常规,变隶书平扁成楷书的方正。所以,钟繇成了楷书之祖。并与略后的王羲之,合称“钟王”。他的传世之作有《宣示表》、《贺捷表》、《力命表》、《荐季表》、《调元表》等,尤以《宣示表》最为著名。晋人虞喜《志林》所载为:“钟繇见蔡邕笔法于韦诞坐,苦求不与,捶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诞死,繇盗其冢,遂得之。”
美:〈形〉本义,味美。《说文》:“美,甘也。”美好。《荀子王霸》:“其民愿,其俗美。”济美,谓在以前的基础上使美好的东西发扬光大。语出《左传文公十八年》:“世济其美,不陨其名。”杜预注:“济,成也。”孔颖达疏:“世济其美,后世承前世之美。”
哲士:哲人,贤明的人。《东观汉记田邑传》:“愚闻丈夫不释故而改图,哲士不徼幸而出危。”贤哲,贤明睿智。《韩非子有度》:“无私贤哲之臣,无私事能之士。”
韬光:即“韬光养晦”,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语本《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至人:道家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庄子齐物论》:“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旧指思想或道德修养最高超的人。《荀子天论》:“故明於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道德修养都达到完美无缺的人,即最高境界。《庄子追遥游》篇有:“至人是无已,神人是无功,圣人是无名。”至德,最高的道德,盛德。《史记商君列传》:“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
逊:〈动〉本义逃遁。《说文》:“遜,遁也。” 逊让,犹谦让《晋书殷浩传》:“适足以明逊让之风,弘优贤之礼。”
公善:谓公众的善事,造福人类的事业。李大钊 《“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把那私营的心理,变为公善的心理。”公共,公有的,公用的。《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司马贞索隐引小颜曰:“公,谓不私也。”美善,美好。《荀子哀公》:“所谓士者,虽不能尽道术,必有率也;虽不能遍美善,必有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