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文苑网:经典文学资源分享平台
学段:职业成长  学科:文学  发布:2022-05-04  ★★★收藏章节〗〖手机版
  • 背景色:
  • 字体颜色:
  • 字号: 加大
  • 默认
  • 前一章|421 / 546|后一章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译文】

怨恨因为德行而彰明,所以要使他人对我感恩怀德,不如把感德与怨恨两者都忘掉:仇恨因为恩惠而立足,所以要使他人对我知恩图报,不如把恩惠与仇恨两者都泯灭。

【注解】

德:〈动〉本义登高,攀登。《说文》:“德,升也。”〈名〉道德,品行。《篇海类编》:“德,德行。”《周礼地官》注:“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彰:〈形〉本义明显,显著。《说文》:“彰,文彰也。”《广雅释诂四》:“彰,明也。”〈动〉揭示,表露。诸葛亮《出师表》:“责攸之、瑀、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彰明,显豁,明显。唐元稹《进田弘正碑文状》:“不隐实功,不为溢美,文虽朴野,事颇彰明。”

德我:德,〈动〉感激。《左传成公三年》:“然则德我乎。”对我感恩怀德。感激别人的恩德。《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勇过聂政,功逾介子,可谓杀身成仁,释生取义者矣”南朝宋裴松之注:“古之舍生取义者,必有理存焉,或感恩怀德,投命无悔,或利害有机,奋发以应会,詔所称聂政、介子是也。”感德,感激恩德。明李贽《与焦弱侯书》:“闻有欲杀我者,得兄分剖乃止。此自感德。”

两忘:两者一起忘记。唐白居易《分司洛中多暇数与诸客宴游醉后狂吟偶成十韵》:“性与时相远,身将世两忘。”特指物我、身世两者一起忘记。《艺文类聚》卷五七引南朝梁武帝《连珠》:“是以弘道归於兼济,至德由乎两忘。”

泯:〈动〉本义灭,尽。《说文》:“泯,灭也。”宋王安石《伤仲永》:“泯然众人。”泯灭,灭绝;消失。宋陈亮《问答上》:“至于著在人心,不可泯灭者,或有感而后发,或因以泄其餘忿,亦其势然耳。”

【评语】

怨与德是相对的,有德就不能没有怨,有怨就不能没有德;有道德对于一方面有德,对于另一方面就有怨,所以说,怨因德彰。如果不使他人怨恨,只有不要叫人家感念我的德。所以说,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怨与德是相对的,同时,恩与仇也是对立的,对于一方面施恩,对于另一方面就树仇;所以说,仇是由恩的方面成立的,没有恩就没有仇,没有仇就不得有恩,如果不想叫人仇我,那只有不要叫人家向我感恩。总之,立德和施恩是人所应当做的,可是做的时候,必要平心静气,对于人所立的德、所施的恩,都不要向人矜夸,更不要使人家感激,如此施恩不望报,立德不图名,一方面受恩受德者也就对我无仇无怨了。恩仇德怨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人们都知道“有爱就有恨”,“由爱生恨”的道理。同样“有恩就有仇”、“由恩变仇”,也是常发生的事,所以不想让人怨恨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他人感念自己的恩德。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就是一个人的立身处世,,很难面面俱到,当然如果没有原则,像不倒翁,像个三朝元老那样八面玲珑也是不对的。历史上杀身成仁的事很多,这些人即使已有美名,有丰功伟业,大义当前,仍毫不犹豫舍身而殉。耶稣冤死在十字架上,苏格拉底死在毒杯下。尤其是印度圣雄甘地,一生为印度民族的独立而艰苦奋斗,不幸最后竟以七十高龄惨死在一个莽撞青年之手。可见大丈夫作人作事,只要俯仰无愧,问心能安,世俗小人与邪恶之徒的怨恨非议是不足计较的。所以做事要从大处着眼,恩仇德怨也要从全局来看,不能限于某人某事而论长短。

【注088】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