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古人此等念头,是吾人一点生生之机。无此,便所谓土木形骸而已。
【译文】
“为了老鼠经常留些剩饭,可怜飞蛾不要点着灯火”,古代人的这种慈悲心肠,是我们人类一点顾念万物生生繁衍不息的契机,没有这点意念,就是所为泥土树木一样没有灵魂的躯壳罢了。
【注解】
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引之苏轼《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并引)之一》:“左角看破楚,南柯闻长滕。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崎岖真可笑,我是小乘僧。”
吾人:犹吾民。《史记河渠书》:“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犹我。《后汉书文苑传上崔琦》:“天下云云,岂独吾人之尤,君何激刺之过乎?”犹我辈,我们。宋杨万里《和济翁惠诗》:“平生憎俗子,胜处要吾人。”
生生之机:生生是繁衍不绝,《易经系辞》中有“生生之谓易”,孔颖达疏:“生生,不絶之辞。阴阳变转,后生次于前生,是万物恒生谓之易也。”这就是世上常说:“生生不息”的由来。机,《说文》:“主发谓之機。”事物变化之所由。《列子天问》:“皆出于机。”注:“机者,群有之始。”《庄子至乐》:“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生生之机是指使万物生长的意念,契机。
土木形骸:土木是指泥士和树木等只有躯体而无灵魂的矿植物,形骸是专指人的躯体。《淮南子泰族训》中有“岂独形骸有瘴聋哉?”土木形骸:指人的形体象土木一样。比喻人的本来面目,不加修饰,也形容反应迟钝不知利害的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评语】
古人所说:“为鼠常留饭”也未必真的是让人给老鼠留饭,而是劝人为人处世要有同情弱者的胸怀。佛教的中心思想之一就是主张不杀生(戒杀),因此融合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古圣先贤才有“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的名谚,这和现代人倡导保护野生动物运动有点相似。可是现代人一方面在倡导保护野生动物运动,看来很合乎佛教的不杀生运动,同时另一方面又大力推行“灭鼠运动”,就佛家来说两者显得很矛盾。但是我们要了解一点,推行这两种运动的人并非基于佛教思想,而是基于维护人类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种运动。人性有恶善,待人也应以慈悲为怀,不能以算计人为出发点。正因为慈悲心肠的人多了,人世间便自有一片温情。古人认为人既是万物的灵长,应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所谓“人道”也,是帮助天地发育生生不已的机用而生的,人类也就是这生生发育的根本,所以应当对于万物怀有慈悲心。如果人类没有这种念头,就是无情无义的东西,与土木无异,也不过等同行尸走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