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第九》)
【语译】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研析】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进而达到成为圣人的目标。
孔子明白指出:智的最高修为是不惑;仁的最高修为是不忧;勇的最高修为是不惧。虽然成为圣人是极高的境界,不易达到,但是仍可透过修行达成。因为,当一个人要是真正明白做人的真正目的时,他便会因为生活中的自我要求而心性提高、破迷生智慧、进而坦然面对人生的喜乐不庸人自扰,也能锻炼出大无畏的真勇气去面对遭遇的困顿与考验。
【延伸思考】
1、以现阶段学生身分而言,如何在生活中落实“智”、“仁”、“勇”?
2、若要代言“智”、“仁”、“勇”,你认为谁是最佳人选?请说明原因。(古今中外皆可)
【阅读资料】
叶公论勇
《左传哀公十六年》记载:“率义之为勇”,大意是遵循道义叫做勇敢。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楚国的两位大臣子西和叶公在是否任用太子(在郑国避难时被杀害)的儿子胜时发生了争执。子西认为胜好结交侠士,有诺必行,可以让他守卫边疆。叶公认为胜的讲信用和勇敢是不顾道义的,并不是真正的勇敢,反对重用他。
此外,叶公讲了一番“符合仁爱叫做信用,遵循道义叫做勇敢”的大道理,试图说服子西。结果子西还是不听叶公的劝导,对胜委以重任。后来胜发动政变,杀了子西一家。最后叶公平定了这场叛乱,胜兵败后逃到山上,自缢而亡。
【课后作业】
叶公的观点和这个历史故事,说明“勇”要以什么为基础,否则就会为私利而作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