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文苑网:经典文学资源分享平台
学段:职业成长  学科:文学  发布:2022-05-06  ★★★收藏章节〗〖手机版
  • 背景色:
  • 字体颜色:
  • 字号: 加大
  • 默认
  • 前一章|33 / 210|后一章

【原文】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1)。”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论语公冶长第五》)

【注释】

(1)申枨:姓申名枨(音“成”),字周,孔子的学生。

【语译】

孔子说:“我没见过真正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是。”孔子说:“申枨还有不少欲求,怎能算是刚强的呢?”

【研析】

真正的刚强,在孔子看来可能是指一心向道的志向。有些人的表现,人们也认为那是刚强的,但那是强烈的欲望和追求造成的,这和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志士仁人,其实相去甚远。孔子对于“刚”提出高于一般人的见解。

【延伸思考】

1、为何过多的欲望和追求,不但无法使人更刚强,反而会使人沦丧心志?你有没有发现:人类社会物欲横流、追求物欲满足的同时,人与人之间,关系更疏远了,更感到空虚了?

2、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物质欲望很少的人,如果有一心向道的志向,是不是比较容易返回善的本性?比较不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引诱而动摇志向?这样的人是不是很刚强也很洒脱自在?

【历史故事】

柔弱胜于刚强

老子的老师常摐病重,老子去探望他。

老子问:“先生病了,有什么要对弟子说的吗?”常摐说:“过故乡要下车,你知道吗?”老子说:“过故乡要下车,是为了表示不忘故吗?”常摐说:“对。过乔木要低头,你知道吗?”老子说:“过乔木要低头,是要表示敬老吗?”常摐说:“对。”常摐又张开嘴对老子说:“我的舌头在吗?”老子说:“在。”“我的牙齿在吗?”老子说:“不在了。”常摐说:“你知道吗?”老子说:“舌头在,难道不是因为它柔软吗?牙齿都掉了,难道不是因为它刚强吗?” 常摐说:“是啊!天下的事情已经都说尽了,还有什么再跟你讲呢!”

(出自《说苑敬慎》)

圣德之君唐太宗

为世代传颂的“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独领风骚,无与伦比。究其因,则是因为唐太宗的圣德所为。从以下的历史纪录中即可见一斑。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了人家贿赂的绢,太宗知道后说:“顺德这样的人才如果对国家有用,我可以和他共同分享国家的财富,他何必这样贪恋财物呢!”太宗爱惜他有功于国家,没有治罪,并且赏赐他数十匹绢。大理少卿胡演说:“顺德违反法律接受财物,本来不应该免罪,为什么又赏赐他呢?”太宗说:“如果他有人性的话,接受赏赐比遭受刑罚还感到屈辱;如果他不知道羞愧,与禽兽无异,杀了他又有什么用呢!”

太宗在位的时候,突厥经常进犯唐朝边境。有一年,突厥遭遇大雪,羊马死亡甚多,民饥畜瘦,羣臣劝太宗借机进攻突厥。太宗说:“我和人家刚结盟就背弃盟约,这是不守信用;在人家遭灾的时候牟取好处,这是不仁爱;乘人家在危难的时候取得胜利,也不是正当的武装行动。即使突厥各个部落都叛乱了,牲畜一只不剩,我也不进攻,一定待到他有罪了,我再讨伐它”。

太宗对左右说:“皇帝依赖于国家,国家依赖于人民。如果苛求人民侍奉皇帝,就等于割下自己的肉填饱肚子,吃饱了也死了,皇帝富裕了国家也灭亡了。所以,皇帝的忧患不是来自于外面,而在于自身。皇帝欲望多,花费就高,开支多,人民的赋税就重,民众因此就会十分愁苦,国家就危险,皇帝也就当不成了。我常常这样想,因此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

(参照《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二卷和一百九十三卷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