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 卷二 三恕第九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①: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②矣。”
【注释】
①恕:儒家的伦礼范畴之一,即推己及人。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②端身:正身,使行为端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恕:有国君而不能侍奉,有臣子却要役使,这不是恕;有父母不能孝敬,有儿子却要求他报恩,这也不是恕;有哥哥不能尊敬,有弟弟却要求他顺从,这也不是恕。读书人能明了这三恕的根本意义,就可以算得上行为端正了。”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不可不察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①,死莫之思也;有而不施,穷莫之救也。故君子少思其长则务学,老思其死则务教,有思其穷则务施。”
【注释】
①教:指教育自己的子孙。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思虑,是不能不深察的。小时候不爱学习,长大后就没有技能;年老不教导子孙,死后就没人思念;富有时不愿施舍,穷困时就没人救济。所以君子年少时想到长大以后的事就要努力学习,年老了想到死后的事就要好好教导儿孙,富有时想到穷困就要致力于施舍。”
【原文】
孔子观于鲁桓公①之庙,有欹器②焉。夫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对曰:“此盖为宥坐之器③。”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④,中⑤则正,满则覆。明君以为至诫,故常置之于坐侧。”顾谓弟子曰:“试注水焉!”乃注之。水中则正,满则覆。夫子喟然叹曰:“呜呼!夫物恶有满而不覆哉?”
子路进曰:“敢问持满⑥有道乎?”
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⑦之又损之之道也。”
【注释】
①鲁桓公:惠公子,名轨。在位十八年,后被杀。
②欹(q)器:容易倾斜倒下的器物。旧注:“欹,倾昃也。”
③宥(yu)坐之器:放在座位右边以示警戒的器物,相当于后来的座右铭。
④虚则欹:空虚的时候就倾斜。
⑤中:指水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⑥持满:据上下文意,此当指不盈不满,可理解为保守成业。
⑦损:减少。
【译文】
孔子到鲁桓公的庙里去参观,在那里看到一件容易倾倒的器物。于是他问守庙的人:“这是什么器物啊?”守庙人回答说:“这是国君放在座位右边以示警戒的欹器。”
孔子说:“我听说国君放在座位右边的欹器,空虚时就倾倒,水不多不少时就端正,水满时就倒下。贤明的国君把它作为最高警戒,所以常常把它放在座位边。”说完回头对弟子说:“灌进水试试。”弟子把水灌进欹器,水不多不少时欹器就端正,水满时就倒下。孔子感叹道:“唉,哪有东西盈满了不倒的呢!”
子路走上前去问道:“请问保守成业有什么方法吗?”
孔子说:“聪明睿智的人,用愚朴来保守成业;功盖天下的人,用谦让来保守成业;勇力震世的人,用怯懦来保守成业;富有四海的人,用谦卑来保守成业。这就是退损再退损的方法。”
【评析】
这篇也是由许多小议论组成的,大多内容又见《荀子》。“孔子曰”二章,一是说君臣、父子、兄弟间要讲恕道,一是讲君子要三思。“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章是讲“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道理。主张遵守愚、让、怯、谦的损之又损之道,这就是“满招损,谦受益”俗语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