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文苑网:经典文学资源分享平台
学段:职业成长  学科:文学  发布:2022-05-06  ★★★收藏章节〗〖手机版

中国文学关键词

1,问对

刘勰在《文心雕龙?杂文》中评论道:“宋玉含才,颇亦负俗,始造对问,以申其志,放怀寥廓,气实使之。”其中的“对问”即指此文。在文体上,刘勰将其与枚乘的《七发》、扬雄的《连珠》等“总括其名,并归杂文之区”,可见在他看来,“对问”是属于不便单独归类的一种文体。接着,他又称“对问”为“文章之支派,暇豫之末造也”——这是将其视为消闲潜兴的东西;“然讽一劝百”,又不无寓托寄寓其间。最后,“负文馀力,飞靡弄巧”,可见文辞亦有可观者。

2,知音

宋玉在《对楚王问》一文中,以《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对比为例,说明唱和者的多寡,是由歌曲本身就存在着文野、深浅、高下、雅俗之分这一事实决定的,并以此标榜自己志趣绝俗、行为超群,故所作所为不被芸芸众生理解也是不足为怪的。宋玉此说的本意当然并不在于论乐本身,但却触及到了审美鉴赏上的一个重要命题——“知音”。刘勰即由此引申出“知音其难哉”的慨叹:“俗鉴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杨》,宋玉所以伤《白雪》也。”(《文心雕龙?知音》)而后陆机也从宋玉之论出发,提出了以俗济雅,雅俗共济的美学命题:“缀《下里》于《白雪》,吾亦济夫所伟。”(《文赋》)此后,“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遂成为文艺作品中雅与俗两类作品的代名词,引起了历代文学家、理论家的诸多议论,其端倪正出于宋玉此文。

问题分析

1,此文为宋玉明志之作,但行文上却并非“直言其志”式的自我剖白,试分析宋玉“自辩”的特点。

本文中,宋玉自辩的最大特点在于行文上的“迂回曲折”。文中虽也有驳论,但却回避了短兵相接、针锋相对的方式,而是迂回曲折地委婉自陈。文章开篇先虚设了楚王之问:“先生其有遗行与?”借楚王之口将“士民众庶”对自己的不理解作为靶子亮出,然后又凭借此笔所造成的悬念,引出一番自己的辩答。在宋玉之对中,也不是急于申诉自己的清白无辜,而是虚与委蛇,先退一步:“唯,然,有之。”然后再从容讲出自己的道理来,颇显出受谤者的豁达大度以及临辩时的儒雅与潇洒。

2,宋玉此文具体是通过何种方式“自辩”的?

本文“自辩”的具体方式可用四字概括:借喻晓理。文章通过两组比喻来完成驳论和立论。第一组是通过《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比较,隐曲地陈述了自己超凡脱俗、曲高和寡的现状和原因。第二组是将凤与鷃、鲲与鲵相对比,以连续两个“岂能与之”的轻蔑反问——“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和“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来嘲笑小人的浅薄,更凸现了君子不可与之同日而语的傲岸气概。此两组比喻深入浅出且生动形象,无需直白的辩解,其理自晓,其意自明。这也正是宋玉高明之处。

3,刘熙载曾评价此文:“用辞赋之骈丽以为文者,起于宋玉《对楚王问》。”(《艺概?文概》)如何理解此评语?

此“对问”虽属“杂文”,但确有骈文之特点:富于感情色彩的铺陈夸饰,排偶句法的娴熟运用,都使得文辞华丽,文势跌宕,文气委婉。用“绝云霓”、“负苍天”,极赞凤凰翱翔之高,气势雄浑,音节铿锵;用“朝发”、“暮宿”,西起昆仑,东游碣石,极叹鲲鱼遨游之远,酣畅淋漓,意象奇突。这些都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此种排比、铺陈、夸饰,以及寓说理于譬[pì]喻、说情的运笔方法,以可窥见杂文笔法之端倪。

文化史扩展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阳春》、《白雪》,均为古代楚国雅曲名。《下里》、《巴人》则为当地民间俗曲。自宋玉《对楚王问》一文后,又经刘勰《知音》篇、陆机《文赋》之阐扬,逐渐发展成为成语,分别代表文艺作品中雅与俗两类作品。后世文学家、理论家对此发为议论者颇多。

集评

昔我资章甫,聊以适诸越。行行入幽荒,欧骆从祝发。穷年非所用,此货将安设?瓴甋夸玙璠,鱼目笑明月。不见郢中歌,能否居然别?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流俗多昏迷,此理谁能察?(晋 张协《杂诗六首》之六)

(王)介甫为殿中丞羣牧判官时,作《郢州白雪楼》诗,略云:“折扬皇荂笑者多,阳春白雪和者少。知音四海无几人,况复区区郢中小?千载相传始欲慕,一时独唱谁能晓?古心以此分冥冥,俚耳至今徒扰扰。”及作相,更新天下之务,而一时沮毁之者蜂起,皆如白雪之句也。(宋 胡仔《渔隐丛话》前集巻二十八)

天下忌才者虽众,而怜才者亦复不尠。是以阳春白雪、遗世独立之章,终不淹没于酒媪醋妇之手,而留其万丈光焰,比于日月云霞,以待有心目者之快覩。《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此言有其实者有其名也。(清 魏裔介《兼济堂文集》巻五《杨犹龙续刻诗集序》)

《宾戏》《解嘲》《剧秦》《贞符》诸文字皆之祖宋玉文,《进学解》亦此类。(宋 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

此文腴之甚,人亦知;炼之甚,人亦知;却是不知其意思之傲倪,神态之闲畅。凡古人文章,最重随事变笔。如此文,固必当以傲倪开畅出也。(清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五)

惟贤知贤,士民口中如何定得人品。楚王问,自然失当。宋玉所对,意以为不见誉之故,由于不合于俗;而所以不合之故,又由于俗不能知。三中中不但高自位置,且把一班俗人伎俩见识,尽情骂杀,岂不快心!(清 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六)

文之至者曰自然,风行水上,非晚周先秦之文不能当之。(清 李兆洛《骈体文钞》卷二十七引谭献评语)

问题与讨论

1,试讨论中国文学家的“孤高”传统。

2,试讨论中国文学家的自嘲与讽谏。